來稿|減建造成本增效率 多管齊下為房屋提速

來稿|減建造成本增效率 多管齊下為房屋提速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徐毅興

香港成本高、生活貴向來是公認的事實,在建造成本方面亦不遑多讓, 長期貴絕亞洲。根據《國際建造成本指數2023》數據,香港建造成本在亞洲仍然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八。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建造成本常年高企,受損的絕不單是建築業本身,而在全港各行各業產生連鎖效應,直接推高其經營成本。在可見的將來,政府還要興建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項目,每年工務工程開支高達1200億元,同時要做到為庫房節流,就極需多管齊下縮減建造成本,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根據房委會財務小組委員會預計,下年度公屋以及居屋的建造成本會比現時再增加兩成,分別增至92萬元及109萬元。私人市場方面情況同樣堪憂,現時一個住宅單位的建造成本已經高達每呎5000元,連同地價、利率等,發展商僅成本每呎已經接近1萬元,就算以成本價賣樓,對市民及業界來説亦是雙輸。

有人將香港建造成本高居不下歸咎於建築材料及人工昂貴,但生活成本比香港更高的新加坡,建造成本反較香港低近五成,每呎約為3000元。深究原因,還與香港工程審批流程繁複、創新技術使用率偏低等有關。早前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就提出六項建議減低建造成本,預計最少減兩至三成建造成本,每年最高可節省300多億元,十分值得參考。

在工程審批流程方面,香港建築師學會調查顯示,建築師的日常工作平均只有27%的時間用於處理建築設計,卻需要花費34%的時間用於處理政府的審批程序工作,這不僅打擊年輕建築師從業的熱情,亦大幅拖慢審批效率,增加人力成本。若政府可大幅精簡審批程序,則可直接釋放大量人手應付其他工作,增加效率,加快推展籌劃中的大型發展項目。

精簡政府審批程序的另一好處是解決業界人手不足問題,香港建造業議會早前發表《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推算至2027年,業界在專才、技術人員及前線工人等層面的整體勞動力缺口將高達5.5萬人。尤其當未來大型發展項目陸續上馬,人手不足問題更加凸顯。因此推動審批流程精簡化、電子化,鼓勵使用建築信息模擬系統(BIM)等勢在必行。

事實上,内地早已在2018年就展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審批環節大幅減少,每年可為市場主體節省資金成本3000億元人民幣。香港雖無法照搬相關細節,但精簡流程已經是大勢所趨。

另一方面,業界對於科技應用的規模及比率仍相對低,香港建築師學會指出,只有約26%的受訪建築師會在日常工作中使用BIM、組裝合成施工法(MiC)及裝配式設計(DfMA)。政府可在其工務工程中更加積極應用這些創新科技,并且鼓勵及帶動業界廣泛採用,從而增加建造效率。目前亦已經有發展商和大學進行創科建築的產學研合作,包括搭建區塊鏈平台,優化建築物發展流程、提升效率,相關趨勢值得繼續推廣。此外,大專院校的建築學系、建造業訓練課程等亦可考慮增加創科技術相關課程,以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政府提出要為房屋提量、提速、提效、提質,同時又要在財赤情況下盡量慳錢,減少建造成本、提高行業效率是繞不開的一環。希望可由政府帶頭,業界推動,自上而下達成目標,長遠亦為行業帶來新景象,提升香港建築業的競爭力。

作者徐毅興是任職跨國企業的八十後工程師,對城市規劃、舊區重建猶感興趣。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