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從健康危機到政策行動:香港健康挑戰的應對之道

來稿作者:梁樂燊、劉鋭業
近年來,香港健康問題日益嚴峻,從年輕人的過勞猝死到中老年居民的慢性病高發,健康危機正威脅著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香港醫管局的報告,超過40%的市民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這些疾病的發病年齡正不斷下降,令醫療系統負擔日益加重。此外,空氣污染、飲食不健康及心理壓力等因素,進一步削弱了市民的健康水平。為應對這一挑戰,政府正從教育、醫療制度及環境保護三方面著手,推動具體改革,期望為健康危機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以「健康促進學校」為核心,從教育着手改善健康
教育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第一步,而學校則是影響下一代健康習慣的關鍵場所。世界衛生組織(世衞)倡議的「健康促進學校」模式,已成為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功案例,而香港正逐步推行這一模式。研究顯示,採用「健康促進學校」模式可有效增強學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健康,同時改善教職員的健康狀況。
目前,香港衞生署正透過學生健康服務的「健康促進學校計劃」,探索為本地學校全面引入這一模式的可行性。根據《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學校健康改革的重點包括:優化校園飲食供應,減少高鹽、高糖食品;將每日30分鐘體能活動納入課程;並在校內設立心理健康支援服務。此外,食物及衞生局於2017年發表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也指出,建立更關愛的校園環境,有助於減輕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壓力。
透過推行「健康促進學校」政策,香港期望從源頭上改善市民的健康行為,減少非傳染病的早期發病率,同時為下一代建立健康的生活基礎。
醫療收費改革,紓緩系統壓力與資源失衡
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以高資助率著稱,目前政府對醫管局的醫療服務資助率高達97.6%,部分服務甚至達到100%。然而,隨著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患者的增多,醫療需求遠超供應,導致系統資源失衡及服務浪費的問題日益嚴重。為解決這一困境,醫管局於近期完成了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檢討,並提出多項具體建議。
改革的核心在於優化資助架構,通過按醫療服務的重要性與緊急程度調整資助比例,確保資源集中投放於最需要的病人身上。例如,對非緊急的放射診斷和病理檢驗引入共付收費模式,以改變市民的求醫習慣,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同時,改革亦將擴大醫療費用減免機制,預計超過140萬市民有資格受惠,特別是低收入家庭和重病患者。政府還計劃設立全年醫療費用上限,限制病人每年最多支付一萬元(不包括自費藥械),以防止中產家庭因病致貧。
醫管局表示,改革完成後,調整收費所得的額外收入將全數用於提升醫療服務,特別是針對癌症及罕見病等重症患者,加快引入更有效的新藥物及創新治療設備。這些措施將有助於紓緩公營醫院的壓力,確保醫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健康政策,減少污染對市民的健康威脅
空氣污染就像一把無形的刀,時刻威脅著我們的健康,特別是那些本身已經患有慢性病的市民,他們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近日,香港多次錄得PM2.5濃度飆升至危險水平,導致醫院急症室的相關病人數量大幅增加。為此,政府正推行多項環境保護政策,致力於改善空氣質素,並減少污染對市民健康的影響。
具體措施包括加快淘汰高污染車輛及全面推動電動車普及。此外,政府正積極推廣清潔能源的應用,並計劃在市中心設立低排放區,限制高污染車輛進入。同時,城市綠化比例將進一步提高,並新增更多行人專區和公共活動空間,為市民提供更健康的戶外環境。為配合這些政策,政府還將升級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確保市民能及時獲取空氣污染資訊,減少暴露於污染環境中的風險。
這些政策的實施,將有效降低空氣污染對市民健康的影響,同時提升整體生活質素。
推動健康政策,共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數據顯示,香港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機,但危機背後也蘊藏著改變的機遇。無論是『健康促進學校』的計劃,還是醫療收費制度的改革,甚至包括環境保護政策,政府的確在努力用系統性的方式解決問題。不過,這些措施還需要時間檢驗,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也很重要。
未來,香港需要更多部門與社會的共同努力,將健康視為政策優先事項,推動各項措施落地。健康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全社會的責任。
作者梁樂燊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生,劉鋭業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事務總監及高級講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