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趨年輕化 30至40歲成高危群組 食油反有助身體健康?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心血管疾病是健康頭號殺手之一。近年患上相關疾病的人有年輕化的趨勢,當中以30至40歲群組為主。若要預防疾病,便要從生活、飲食及運動習慣入手,亦注意身體變化,以免體脂過多,增加患病風險。不少人因怕肥,在日常飲食中完全走油。有醫生指出這是常見的誤解,由於食油能協助身體吸收維他命,飲食時其實不宜完全走油,吸收適量的食油反有助保持身體健康。

食油與健康關注委員會委員陳凱萱指出,30至40歲的人士正處於「博殺期」,他們既要照顧家庭,亦要忙於工作,往往會忽視自身健康,容易因不良的生活習慣而發病。(資料圖片)

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為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但大多後天性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可以預防。食油與健康關注委員會委員陳凱萱指出,現時由後天性誘發的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以她曾接觸的個案為例,早至在小學及中學時期都有人出現相關疾病,30至40歲的人士更是最常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群組。陳凱萱解釋,這群人士正處於「博殺期」,他們既要照顧家庭,亦要忙於工作,往往會忽視自身健康,容易因不良的生活習慣而發病。

患者初期出現口渴、易累等症狀

不良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煙酒及運動不足等。陳凱萱表示,現時坊間大多人都意識到吸煙會危害身體健康,但卻對酒精類飲品的意識卻不足,她形容酒精對於身體的影響更不亞於煙草類,呼籲大眾應多加留意煙酒為心血管健康帶來的潛在危機。陳凱萱指,後天心血管疾病雖然是慢性疾病,但並非全無機會逆轉,越早發現,在患病初期給予相應的治療,越大機會能回復正常。她提醒,若人們開始覺得自己容易變累、經常口渴、體重突然波動或皮膚在受傷後比以往難癒合等,便需要格外留意,因為這些均是病發前可能出現的症狀,她建議大眾盡早進行相關檢查,以辨識疾病。

陳凱萱表示,現時坊間大多人都意識到吸煙會危害身體健康,但卻對酒精類飲品的意識卻不足,她形容酒精對於身體的影響更不亞於煙草類,呼籲大眾應多加留意煙酒為心血管健康帶來的潛在危機。(Canva圖片)

若經檢查後確診心血管疾病,市民亦毋須太驚恐。陳凱萱表示,患者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亦需要注意運動、飲食及生活習慣。以二型糖尿病為例,她指出,大多患者都是因為肥胖而引發,故他們需要減少食用升糖指數較高如粥等食物,但生果和蔬菜則可進食多一點。此外,患者亦要配合運動,最理想是每周三天花上半小時作帶氧運動,讓身體出汗及氣喘,每天至少有10至15分鐘的照射陽光時間,除了保持心肺健康外,亦能透過運動能量減去身上過剩的熱量及脂肪。

陳凱萱指,患者亦要配合運動,最理想是每周三天花上半小時作帶氧運動,讓身體出汗及氣喘。(VCG圖片)

陳凱萱提到,心血管疾病最危險的是潛伏期長,血管一旦受到長連累月的破壞,便會容易出現併發症。她解釋,血管硬化後會變脆,失去拉力及彈性,容易誘發中風等症狀。要預防及改善,除了運動外,便是從飲食入手,一些高飽和及反射脂肪容易令體內脂肪聚集,食用萬年油製成的食物則會提升膽固醇過高的風險,故她建議盡量以低鹽、低油及低糖的飲食取代。

食油與健康關注委員會委員陳凱萱解釋,食油是協助身體吸收維他命的媒介,例如維他命A、D、E及K等便是脂溶性維他命,故吸取適量的食油有助身體健康。(受訪者提供圖片)

食油協助身體吸收脂溶性維他命

可是,坊間對於食油有不同的誤解,陳凱萱指出,當中最普遍的是很多人減肥時,擔心進食食油會導致肥胖,選擇完全走油。然而,這種做法不但令抵抗力變差,更會阻斷身體吸收部分維他命的機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陳凱萱解釋,食油是協助身體吸收維他命的媒介,例如維他命A、D、E及K等便是脂溶性維他命,故吸取適量的食油有助身體健康。但她強調,即使食油對身體有正面幫助,但仍然不應過量攝取。

陳凱萱表示,人們每天的油攝取量為每餐兩茶匙,攝取過量的油或會造成脂肪肝、肝硬化、肝癌或大腸癌等疾病出現。食用萬年油更把這些風險大增,陳凱萱建議以存有較低飽和脂肪、較多不飽和脂肪及脂肪酸的植物油取代,便能大大減少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及有助保護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