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廿四節氣】小寒身體易有「痹證」 頸背忌受寒要免夜瞓

撰文:尹淑君 藍善婷
出版:更新:

明天(5日)是廿四節氣中的小寒,《歷書》記載:「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為小寒。」但其實氣候紀錄卻顯示,小寒往往較大寒冷,而在這個凍的天氣下,中醫師就提醒身體血氣運行會減弱,身體較易出現一些俗稱痹證的痛症,以及其他不同疾病;至於養生法則,就是繼續要盡量把身體閉藏,故要避免晚睡,同時也要避免頸、背等地方直接吹風受寒,而在進食溫補食材同時,就應盡量配搭滋潤性食物。

在早上8時,天文台錄得氣溫為17.6度,相對濕度為百分之86;在京士柏錄得的紫外線指數是0.1,強度屬於低。天文台預測今日最高氣溫為20度,吹和緩至清勁東至東北風,明日天氣和暖,周日早上將稍涼。(按此閱讀:【天氣預報】冬季季候風緩和氣溫回升

天灸是以藥末敷貼於特定穴位上的療法。(資料圖片)

三九天灸調補可減來年病痛

明天(5日)是廿四節氣中的小寒,是廿四節氣中的第廿三個節氣,通常是在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氣候特點是天氣乾燥而寒冷,但由於還未到冬季最冷的時候,故此節氣名為小寒,但雖名為小寒,其實根據天文台記錄,香港小寒氣溫一般較大寒更低,平均氣溫約16度左右。

中醫師徐澤昌就指,在中國古代歷法,「寒」都是代表天氣寒冷,小寒字面上是沒大寒那麼冷,但跟據經驗會發現,其實小寒也往往較大寒冷,而在小寒進行三九天灸,對身體作出調補效果,來年可以減少疾病發生。

由太陽出來後才活動開始。(資料圖片)

養生由太陽出來後才活動開始

冬季天氣寒冷,大家要特別注意身體健康,徐醫師解釋,通常小寒的時候因為天氣冷,會形成身體血氣運行減弱,「中醫認為有『寒主收引』的情況,所以身體可能會容易出現一些痛症,俗稱『痹證』,甚至一些心腦血管的毛病、咳或者感冒、傷風也容易出現。」

他更提醒大家要盡量避免晚睡,「因為在中醫一些養生指導的法則上,認為天氣冷的時候,到冬季要潛藏身體的陽氣,即是在天氣冷的時候,要盡量將身體閉藏,如果不去休息睡覺,很多時會令身體的陽氣耗散過度,還有日間活動前最好等待太陽出來。『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早睡的意思是早一點睡,入夜後早一點睡,晚起的意思,當然不是睡至11、12時,是等到太陽出來後才活動,是比較合乎養生法則。」

忌運動大汗免寒風吹面

徐醫師又溫馨提示,在天氣比較寒冷的日子,一定要多穿衣服以免身體受寒,且更要特別避免背部、頸部等地方直接吹風,「這些地方如果吹風的話,輕則引起局部地方疼痛,例如是頸緊膊痛,吹到背部更會特別容易患上感冒等情況,因為背部上的穴位如果受寒,是比較容易出現感冒。」

冬天需要閉藏,所以運動量不適宜過大。(iStock)

至於運動方面,徐醫師指要注意冬天需要閉藏,所以運動量不適宜過大,以免陽氣耗散太多,運動方面應避免大汗淋漓,所以較適合的運動包括緩步跑、散步等,做運動時也可盡量留在室內,「天氣冷在室外,有時因溫差或運動後被寒風吹到,就容易出毛病;有時寒風直接吹面部,身體虛弱的人更會有面癱情況。」

常云冬天應多加進補,徐醫師就教路,在小寒時進食的食物方面,可以進食一些溫補的食材,例如羊肉、牛肉等,但要注意進食溫補食材同時,應同時盡量配搭一些有滋潤性的食物如銀耳、木耳,既有補腎的效果,也相對平和,能平衡人身體的躁性。此外,在冬天進食黑豆,亦一樣有補腎作用。

黑豆與玫瑰(相片由作者提供)

南北方小寒飲食習俗大不同

其實民間智慧也對小寒留下不少觀察,例如認為小寒天氣的晴暖,同時也預示著翌年氣候的狀況,更有諺語指「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和」、「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等。南北不同地方在這個節氣中,也有不同的飲食習俗,例如北方嚴寒,北京會吃臘八粥,不僅補身、更加暖心;而南方如南京會煮菜飯,廣東更會在以糯米飯做早餐。(按此閱讀:【天氣.廿四節氣】廣東傳統糯米飯做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