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開啟了另一時代

寧德時代在香港的IPO已於周四(5月15日)中午截止認購,預計下周二(5月20日)掛牌。這次集資規模高達310億至410億元,肯定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IPO。當前中美角力鬥得正酣,美國對華車用鋰電池關稅在下調後仍然接近六成,寧德時代作為中國電池巨頭,這次的發行安排預示着中資企業國際融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乃至全球資本市場格局,可能正步入一個新的時代。
繼深圳A股主要上市後,寧德時代選擇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H股IPO計劃發行約1.18億股,用於支持匈牙利設廠等海外擴張,指導價據報為招股價上限的每股263元。市場反應熱烈,本港券商的孖展認購總額高達2804億元,超額認購逾119倍。基石投資者包括中石化香港、科威特投資局、高瓴資本、美國的橡樹資本以及意大利阿涅利家族的Lingotto等超過20家機構,合計已鎖定約26億美元的發行份額。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寧德時代雖然是全球發售,但只採用美國證券法「S規例」(Regulation S)而不設面向美國合格機構買家的144A條款,意味這次IPO在初始發行階段將美國境內的投資者排除在外。彭博近日有文章「唱淡」寧德時代的發展前景,看來不只葡萄吃不到是酸的。
規模、結構與時代背景交織
香港對上一次逾400億元規模的IPO,要數2021年的快手科技。當時市場對科技股熱情高漲,公開發售超額認購近1200倍,國際投資者亦反應熱烈,但不同的是當年沒有如寧德時代般出於地緣政治考量而用「S規例」。這次作為年度全球最大IPO,卻在結構上明確繞開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美國本土,這令事情變得可堪玩味。
對寧德時代以至中美角力稍有留意,都會對今次安排毫不意外。今年1月美國國防部將寧德時代列入一份黑名單,指控其與中國軍方有聯繫。上個月美國國會議員又去信施壓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要求退出寧德時代在香港IPO的承銷工作。面對美國到處留難,寧德時代自然有「S規例」的安排,降低在美法律風險和政治干擾,避免因直接面向美國市場發行而可能觸發的更嚴格監管和潛在制裁。
寧德時代打開門做生意,始終要實現自身戰略目標。這次他們要籌集資金支持全球化佈局,特別是歐洲生產基地的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積極引入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等非傳統西方資本作為重要基石,不但顯示了在當前局勢下,寧德時代可以吸引多元化背景的股東,而且H股的定價仍緊貼其A股水平,顯示了其作為全球電池龍頭的強大市場號召力和議價能力。
一個新模式的誕生?
這次IPO雖然不直接向美國本土發售,但美國機構投資者莫不設有離岸實體,依然可以參與集資。寧德時代因此可以在相對可控的風險下吸納包括美國在內的資金,其順利上市的意義遠超一次普通的融資活動。
最明顯的是,這次為中概股回流或者內地企業來港集資提供了範本,即採用「S規例」國際發售,加上多元化基石投資者支持。而寧德時代在3月已獲中國證監會備案,其主席吳清又明確表態支持優質中概股回歸,並表示將優化相關機制,等如為這種「新模式」提供了堅實後盾。在當前地緣政治格局下,香港必然是中資企業連接國際資本的橋樑。
隨着特朗普政府挑起事端,又不排除要求中國企業退市,不少中概股肯定已內部研究了回流香港的部署。寧德時代的模式很有可能成為參考,尤其是科技和戰略行業的「大cap股」。他們既要對接國際資本,同時又希望降低美國風險,藉着港股通又可以聯通內地市場,此模式吸引力是明顯的。
雙離岸樞紐的崛起
對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是否可以開新一頁,成為「雙離岸中心」?一方面,香港早已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業務樞紐。另一方面,香港可以成為中資企業的重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離岸於」美國本土監管,但同時吸納包括美元在內的國際資本。美國資金以離岸形式藉着香港投資中國,而港元因為與美元掛鉤,又為其提供了穩定的匯率基礎。香港若能發揮這種「雙離岸」角色,促進資本在不同體系間的有序流動,甚至有望重塑全球資本市場格局——「國際」不再只等如美國,而成為真正的國際。
正如寧德時代為電動車提供動力,香港也要為新時代的展開提供動力。特區政府既要深化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豐富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產品,同時也要成為匯聚美元的資金池,提供具吸引力的美元投資機遇。要同時做到這兩點,香港必然要與中央部委如中證監緊密合作,為中概股回流和兩地市場融合創造更便利的政策環境。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5月14日)總結中東之行時表示,中東國家正積極尋求投資中國和香港特區的機會,配合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大趨勢。港交所今年會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開設辦事處,相信可以加強與中東、東南亞等新興資本市場的聯繫,吸引更多元化的國際資金。至於簡化和完善第二上市及雙重主要上市的規則,積極推動人民幣櫃台納入港股通,開發更多跨境投資和風險管理產品,更是已經毋庸贅言的基本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