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獎2025得獎名單出爐 4學者獲得殊榮 頒獎禮將於10月舉行

邵逸夫獎2025得獎名單出爐 4學者獲得殊榮 頒獎禮將於10月舉行
撰文:吳美松
出版:更新:

2025年度「邵逸夫獎」今日(27日)公布得獎名單,共4名科學家獲得獎項。其中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沃爾夫岡・鮑邁斯特 (Wolfgang Baumeister),他研發的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 (cryo-ET) ,能以前所未有的接近原子級的分辨率揭示細胞內部的運作機制。遴選委員會指,這項技術的強大威力正在全面革新人們對正常生命過程以及它們在疾病中如何失序的認知。

2025年度邵逸夫獎得獎名單今日(27日)公布,共4人獲獎。(邵逸夫獎直播截圖)
2025年度邵逸夫獎得獎名單今日(27日)公布,共4人獲獎。(邵逸夫獎直播截圖)
邵逸夫獎基金會今日(27日)公布2025年度「邵逸夫獎」得獎名單。(基金會提供圖片)
(左至右) 邵逸夫獎基金會董事會成員李潔儀、邵逸夫獎理事會顧問程伯中教授、理事朱明中教授、理事羅智泉教授、理事會主席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教授、邵逸夫獎基金會主席及理事會理事陳偉文、理事會理事胡志遠教授、理事會顧問陳偉儀教授、董事會成員蔡雲兒士與董事會成員蔡梅芝。(基金會提供圖片)
邵逸夫獎基金會今日(27日)公布2025年度「邵逸夫獎」得獎名單。(左至右)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朱明中教授、理事會理事羅智泉教授、理事會主席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教授、邵逸夫獎基金會主席及理事會理事陳偉文、理事會理事胡志遠教授。(基金會提供圖片)
邵逸夫獎基金會今日(27日)公布2025年度「邵逸夫獎」得獎名單。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朱明中教授、理事會理事羅智泉教授、理事會主席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教授、理事會理事胡志遠教授。(基金會提供圖片)

202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

平均頒予約翰・理察・邦德 (John Richard Bond))和喬治・艾夫斯塔希歐 (George Efstathiou),以表彰他們在宇宙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尤其是他們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漲落的研究。他們的預測已得到大量地面、氣球和太空觀測儀器的驗證,從而精確測定出宇宙的年齡、幾何結構和質能含量。約翰・理察・邦德是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教授暨多倫多大學教授。喬治・艾夫斯塔希歐是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

邵逸夫獎亦表彰邦德和他的合作伙伴提出了「宇宙網」的概念,這是一個由細絲和薄片構成的網絡,將單個星系與更大的結構 (如星系團和星系群)聯繫起來。他們還建立了一套高斯隨機場峰值統計的數學理論,這是人們理解宇宙中星系聚集現象的基礎,並為人們理解早期宇宙膨脹階段產生的原始非高斯性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而艾夫斯塔希歐則一直是研究星系成團和星系演化的領軍人物之一,其研究基於規模日益龐大和觀測深度不斷拓展的星系巡天數據。他早期便倡導宇宙的質能由暗能量所主導,並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了N體模擬技術,作為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有力工具。此外,他還在普朗克航天器數據分析中擔任主導角色。

202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平均頒予約翰・理察・邦德 (John Richard Bond)(左)和喬治・艾夫斯塔希歐 (George Efstathiou)(右)(邵逸夫獎網頁截圖)

2025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由沃爾夫岡・鮑邁斯特 (Wolfgang Baumeister)獲得,以表彰他對於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 (cryo-ET)的開創性研發和應用,該三維可視化成像技術使蛋白質、大分子複合物和細胞間隙等生物樣本在自然細胞環境中的存在狀態得以呈現。沃爾夫岡・鮑邁斯特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榮休所長暨科學會員。

鮑邁斯特對蛋白酶體原位結構的研究,為細胞內蛋白質轉換更新的調控機制、空間分佈及動態過程提供了全新認知。他的結構研究還揭示了蛋白酶體功能失調如何導致人類疾病的機理。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在病毒學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鮑邁斯特和其他科學家的研究使人們對病毒如何與宿主細胞膜相互作用有了全新理解,這些相互作用驅動了病毒外殼蛋白的必要結構重組,以便病毒基因組附著於細胞表面並進一步進入受感染細胞。這些研究為指導中和抗體和疫苗的開發提供了關鍵指引。

遴選委員會指,鮑邁斯特所開發並應用的方法,能以前所未有的接近原子級的分辨率揭示細胞內部的運作機制。這項技術的強大威力正在全面革新人們對正常生命過程以及它們在疾病中如何失序的認知。

2025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沃爾夫岡・鮑邁斯特 (Wolfgang Baumeister)獲得,以表彰他對於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 (cryo-ET)的開創性研發和應用。(邵逸夫獎網頁截圖)

2025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

由深谷賢治 (Kenji Fukaya)獲得,以表彰他在辛幾何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特別是預見到如今被稱為「深谷範疇」的存在,該範疇由辛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子流形組成。同時,他也領導了構建這一範疇的艱鉅任務,並隨後在辛拓撲、鏡像對稱和規範場論方面作出了突破性且影響深遠的貢獻。深谷賢治是中國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及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

遴選委員會亦表示,深谷和他的合作夥伴吳、太田和小野一起建立並大大擴展了拉格朗日弗洛爾理論,這是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大約在1993年,基於莫爾斯同倫的思想,深谷在複雜的模空間中發現了一種更高階的代數結構,並提出一項宏偉構想:為任何辛流形賦予一個A-無窮範疇 — 如今被稱為「深谷範疇」。

深谷範疇被形容是除了具有內在美之外,還是辛拓樸中一種非常高效的工具。事實上,深谷和他的合作者們在特定拉格朗日子流形的不可移置性上取得嶄新成果,並在某些辛流形的哈密頓微分同胚群上構造了新的擬同構。

2025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由深谷賢治 (Kenji Fukaya)獲得,以表彰他在辛幾何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特別是預見到如今被稱為「深谷範疇」的存在。(邵逸夫獎網頁截圖)

共設三獎 每項獎金約940萬港元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每項獎金120萬美元(約940萬港元)。今年為第22屆頒發,頒獎典禮定於本年10月21日(星期二)於香港舉行。

2025年度「邵逸夫獎」今日(27日)公布得獎名單,共4名科學家獲得獎項。(邵逸夫獎網頁截圖)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