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放魚日」|漁護署辦增殖放流逾2萬條幼魚 冀加強公眾保育
撰文:李慧熒
出版:更新:
漁護署今日(6日)為響應「全國放魚日」,在大埔魚類批發市場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合共放流23,500條幼魚苗到東平洲海岸公園,並首次與深圳同步進行放流,宗教、環保、漁民及學生團體亦有到場參與。漁護署冀今次活動可向市民推廣「科學放養」,取代私自放生的行為,讓他們了解增殖放流的意義。

漁護署今日響應「全國放魚日」,首次跟深圳市規劃及自然資源局以及深圳市海洋發展局合作,同步舉行增殖放流活動,並在鄰近水域同步放流。這次活動將放流合共23,500條幼魚苗到東平洲海岸公園,種類包括黑鱲、黃腳鱲、沙鱲、石蚌以及紅斑共5個本地品種。
漁護署指出,該5種魚類均為本地魚類,對本地海洋生態影響較低。活動選址為東平洲海岸公園是因為該處的海洋生態環境較為豐富,亦有捕魚限制,禁止商業捕魚,較適合投放魚苗,讓魚苗能夠茁壯成長。
活動有助提高大眾對海洋資源保育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表示,透過今次活動,可提高大眾對保育海洋資源環境的意識,了解和增加增殖放流的意義,同時希望減少市民的放生行為。黃淑嫻稱:「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多年來香港都有放生活動,漁護署一直加強公眾教育,提醒市民在參與放生活動前考慮,以免影響生態環境。」
張宇人:增值放流對漁業和公眾都有正面影響
立法會議員張宇人亦指,增殖放流對漁業和公眾都會帶來正面影響,可恢復和保護水生物的資源,對推動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因為漁苗被放到海中於合適的環境下長大,並繼續繁衍後代,有助漁業資源逐漸增加,市民亦可以持續享用本港供應的優質海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