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協反內捲倡議獲多家車企積極響應 業者指產能過剩仍是痛點

中汽協反內捲倡議獲多家車企積極響應 業者指產能過剩仍是痛點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中國汽車市場近期因價格戰引發惡性競爭的問題備受關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於5月31日發布「關於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呼籲車企遵循公平競爭原則,杜絕低於成本的傾銷行為。此倡議被外界稱為「531反內卷倡議」,實施一周以來,多家車企積極響應,但產業內「品牌過多、產能過剩」等問題仍備受關注。

在周五(6日)舉辦的「2025中國重慶汽車論壇」上,多家車企高層表態支持中汽協倡議,強調內捲式競爭損害產業鏈穩定,不僅降低零組件企業安全標準,也削弱整車企業盈利能力和創新投入,影響產品品質與安全。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就表示,比亞迪將以技術創新應對內捲,提出四點建議:為消費者負責、拒絕誇大宣傳、以量產為準避免透支行銷、抵制惡意競爭並打擊造謠。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則直指行業痛點,指出中國汽車業面臨四大問題:品牌數量過多導致產能過剩、價格戰亂象有向海外蔓延的趨勢、過度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以及部分資本缺乏長期發展規劃。

在中汽協發布倡議後,中國官方部門也迅速跟進。工信部於6月初表示,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加強產品一致性抽查,並配合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堅決維護公平市場環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在5日記者會上亦表態,將加強綜合整治與合規引導,促進汽車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汽車業內卷式競爭 官媒:無序價格戰最終是「誰都不賺錢」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中國汽車行業被認為「內卷式」競爭,不過7月,比亞迪在全國叫停「限時一口價」,啟用新購車政策。特斯拉(Tesla)中國則宣布Model 3長續航全輪驅動版售價上調1萬元人民幣。官媒《經濟日報》周六(5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要為車市「內卷式」競爭踩剎車。

今年前5個月,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1282.6萬輛和1274.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7%和10.9%。不過,不少整車企業盈利能力持續堪憂,上遊供應商賬期被「越拖越長」,下遊經銷商「越賣越虧」,汽車市場總體呈現「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怪象,與產銷量雙位數增長形成對比。

文章指,汽車產業深陷以無序「價格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內卷式」競爭。從「油電同價」到「電比油低」,從「豪車打對折」到「限時一口價」,「價格戰」在不到三年時間就打了四輪。雖然「價格戰」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家電、手機、電腦等消費品行業都打過,但當汽車行業的「價格戰」變得無序,打到「誰都不賺錢」時,其對產業生態的破壞性就值得警惕。

文章進一步指,無序「價格戰」雖然在短期內能吸引一些價格敏感型客戶並增加銷量,但會擠壓企業利潤空間,帶來一系列問題。如部分企業會過度關注短期利益,忽視長期技術積累和創新研發投入,進而削弱行業整體競爭力;部分會選擇利用優勢地位,向上下遊「強行壓價」、延長賬期、轉嫁壓力,進而沖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部分則會偷工減料、減質減配、以次充好,進而破壞產業健康發展生態。

文章強調,汽車是一個高價值的耐用消費品,從來都不是價格越便宜越好。汽車使用場景複,雜,且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無序「價格戰」的持續升溫,客觀上會催生車企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以價換量」行為,帶來新的安全隱患。

圖為比亞迪在泰國羅勇開設的電動車工廠。(Reuters)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供給端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從分配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而汽車行業以無序「價格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內卷式」競爭,具有鮮明的內耗性,過多資源、要素投入低效,甚至無效競爭,抑制了創新活力的釋放,阻礙了供需間高水平動態平衡的形成,遲滯了投入與分配的循環通暢。

文章最後指出,此次車市「價格戰」之所以能踩下剎車,一方面在於車企「降價提量」邊際效應遞減。以某頭部車企為例,今年上半年月銷量均在30多萬輛,表明單純依靠降價刺激銷量的效果在減弱。何況在產品力差不多的情況下,各大車企競相打無序「價格戰」,最終就是「誰都不賺錢」,銷量還提不上去。既然無序「價格戰」對於提高銷量無意義,再打下去的動力必然不足。

另一方面,則在於有關部門對「內卷式」競爭治理效果正在顯現。5月以來,中汽協發布《關於維護公平競爭秩序 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得到行業積極響應。工信部明確表示,無序「價格戰」沒有贏家,更沒有未來,並加強了產品一致性抽查,以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維護公平有序市場環境。

低價不僅影響產品質量,還關乎新質生產力培育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這為下一步治理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提供了科學方法和有效路徑。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