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促進STEAM教育大會 三地致力優化AI教育 培養高階思維

「第三屆粵港澳促進 STEAM 教育大會一AI 時代下的 STEAM 教育」(下稱大會),昨日(4日)於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開幕禮,大會收到近60個論文報告,以及58個教學案例報告,同場更設有本地中小學的成果展覽,以及由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學者,就AI協作教育發表演講,學界匯聚一堂,展開交流。
大會由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香港電香港電腦教育學會、華南師範大學、及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育學系、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粵港澳大灣區教師聯合會、粵港澳促進STEM教育聯盟、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協辦,教育局為支持單位,《香港01》為夥伴媒體。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STEAM教育 貢獻更多智慧方案
開幕禮由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范息濤致歡迎辭展開序幕,他讚揚大會聚焦於化學和教育創新能力培養、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應用、教育數字化策略發展等方向;同時加深同業交流與合作,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STEAM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期望專家學者與前線老師能充分交流,以大會作為一個新起點,為教育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方案。
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為主禮嘉賓,他認為STEAM教育不再局限於跨學科,應要集中創新教育培養,以及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這正與教育局的數字教育週,所推動學界與相關人士對人工智能、以及前沿科技的深入探索和應用,一脈相承。
深圳、澳門兩地學者 發表AI教育論文報告
粵港澳STEM教育聯盟理事長李克東致辭時表示,聯盟成立以後先後在廣東、香港、澳門、廈門等地舉辦培訓班,並舉行了多次專門培訓實驗教育,故希望通過這次大會,讓更多的教師關注實驗教育的研究和發展,創造更多的成果。
其中深圳技術大學學者姜毅超,與其正於中大修讀教育碩士的學生邵祖佺,就「人工智能素養量表」、評估大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水平發表論文摘要報告。量表設計結合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混合方式,令參考既有研究、理論及文獻,亦同時結合實證數據。結果可用於設計針對大學生的AI課程內容,以及有助於教師AI素養的培訓。鄧強調應視AI為工具,而非取代學生或老師的「超級厲害的人」,同時課程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透過學習有效運用AI,解決學習問題,以人為本。
另外,澳門城市大學教育學院教師黃碧雲、研究生鄭琨涵、以及謝施藝,則針對市面一款批改英文作文的AI平台作出研究及提出分析論文。結果發現平台在處理概念、構思、語言邏輯、情感表達及文化層面較為不足,必須有教師支援,方可達成全面的教學目標。他們建議教師借助AI批改作文後,應加入引導學生慎思明辨的環節,強調「人機協同」的重要性,教師的角色與 AI 應相輔相成,共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與素養。
未來以培養高階思維 傳統評估方式要轉變
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總監莊紹勇認為,粵港澳三地的AI教育發展已進入另一階段,未來要優化AI應用以培養高階思維,避免學生過度依賴,同時傳統的評估方式亦需要轉變,如鼓勵學生進行專案習作輔以口頭報告,而非依賴書面考試。被問到大學現時對利用AI輔助教學所持的態度,他指師生從來有很大自主權,只須清楚就明,達成共識便可。莊建議未來粵港澳三地可推動更深入的交流,如進行為期數週的學習或體驗,並由三地輪流舉辦,結合「遊學」與「上課」。
AI素養非濫用最難推動 教育轉型助學習差異
香港電腦教育學會主席、沙田培英中學校長朱嘉添則指出,未來應思考如何將AI融入整個學校課程發展,而非僅限於單一工具應用,當中涉及更高層次的推動,要副校長、校長及各學科團體的共同努力。此外,AI素養是AI教育中最難推動的一環,教導學生如何善用而非濫用十分重要,不過,香港的獨特優勢是地小而緊密,學校與業界、學界與大學之間聯繫緊密,有利於快速試驗和推廣AI教育的創新。朱最後強調,即使AI如何強大,現階段都不可能取代老師,但會催化教育轉型,尤其是縮減學習差異,甚至在情感層面上幫助學生,讓老師能更專注於高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