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逾三分一港人第五波疫情增肥10% 因報復式堂食、久未運動

調查指逾三分一港人第五波疫情增肥10% 因報復式堂食、久未運動
政府於第五波疫情期間實施不同社交距離措施,以減少市民外出聚集傳播病毒。香港肥胖學會今日(20日)發布香港第五波疫情下港人體重分別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受訪者指,第五波疫情後體重增加10%。 有37%受訪者表示運動量比在2019年未有疫情時減少,另外有18%人指難維持健康飲食習慣。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指,結果反映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心理壓力,增肥原因更與恢復堂食、久未運動有關。學會呼籲公眾正視肥胖症,不應輕視為只屬於患者的飲食方式選擇,不要等到患糖尿病、心臟病再治療。
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
總共時間 0:00
目前時間 0:00
總共時間 0:00
載入完畢: 0%
串流類型 直播中
剩餘時間 0:00
 
1x
    • 章節
    • 關閉描述, 選擇
    • 關閉字幕, 選擇
        撰文:梁思行
        出版:更新:

        政府於第五波疫情期間實施不同社交距離措施,以減少市民外出聚集傳播病毒。香港肥胖學會今日(20日)發布香港第五波疫情下港人體重分別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受訪者指,第五波疫情後體重增加10%。
        有37%受訪者表示運動量比在2019年未有疫情時減少,另外有18%人指難維持健康飲食習慣。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指,結果反映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心理壓力,增肥原因更與恢復堂食、久未運動有關。學會呼籲公眾正視肥胖症,不應輕視為只屬於患者的飲食方式選擇,不要等到患糖尿病、心臟病再治療。

        香港肥胖學會調查第五波疫情下,三分之一港人體重增加,指屬於嚴重現象;肥胖症藥物未被納入藥物名冊,長遠增加治療困難。(梁思行攝)
        香港肥胖學會調查第五波疫情下,三分之一港人體重增加,指屬於嚴重現象;肥胖症藥物未被納入藥物名冊,長遠增加治療困難。(梁思行攝)

        香港肥胖學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於5月27日至6月6日 進行調查,訪問了559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

        三成人因怕受感染減少做運動

        香港肥胖學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於5月27日至6月6日 進行調查,訪問了559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指,結果發現3成6港人的體重較2019年爆發疫情前增加,平均體重增幅達一成。

        袁美欣續說,受訪者中有兩成人認為,第五波疫情對比前四波,體重更難控制或維持,心理漸出現壓力;有三成人表示,因怕受感染而更少外出做運動,運動時要戴口罩的不適感,是減少運動的原因之一。

        袁美欣又指,隨著社交距離措施逐放寬,44%港人表示趁疫情未再爆發,想把握機會多外出用餐,出現「報復式」堂食,另外,近四成港人由於久未運動,他們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這些都是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

        香港肥胖學會現任主席徐俊苗呼籲公眾正視肥胖症,患者需於共病出現前著手處理肥胖症,不應單靠個人面對,適時尋求專療團隊協助。(梁思行攝)

        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徐俊苗指出,身體的「生存機制」令減肥變得極不容易。他解釋,當一個人試圖滅肥時,身體為免因卡路里攝取減少致死,荷爾蒙會迅速發生變化,大腦會產生食欲、減慢新陳代謝及減少卡路里燃燒。即使跟以往攝取相同卡路里,亦會增磅,做成「飲水都肥」的錯覺。

        徐俊苗續說,本港對於肥胖的歧視甚為嚴重,受訪者認為肥胖人士較大機會懶做運動。但他說「肥胖不是一種lifestyle(生活方式)選擇。大眾需要正視肥胖症,不要等到有糖尿、心臟病出現才醫治。」

        他又強調,影響身體器官健康的「肥胖」與為了外型美觀的「減肥」,屬於不同減肥原理,不能使用與肥胖症一樣的治療方法,即縮胃手術、打針及藥物治療。

        徐俊苗續說,患者不應一人面對肥胖治療,應配合各醫療團隊,如不同專科醫生、註冊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及運動專家合作,訂立合適的個人生活方式、持續治療才能有效減肥且不反彈。

        ▼6月17日 尖沙咀諾士佛臺酒吧周五情況▼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