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睡眠障礙Q&A 睡眠與成長有關?中醫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兒童睡眠障礙Q&A 睡眠與成長有關?中醫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撰文:健康Easy
出版:更新:

睡眠可謂身體修復的重要時刻,尤其是對正值發育時期的兒童來說,睡眠質素更是與他們的發展有著深厚關係,兒童睡眠障礙是家長經常忽略的問題,以為小朋友難以入睡、較為活躍是很平常,其實中醫可透過調理體質,以改善睡眠障礙。註冊中醫師杜燕雯將會從中醫角度解答有關兒童睡眠障礙的種種問題,以及分享改善方法。

兒童睡眠障礙Q&A

Q1:睡眠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有什麼重要性?

杜醫師指睡眠的週期分為非快速動眼期(NREM睡眠)和快速動眼期(REM)。其中NREM分為 3個階段:

N1(淺睡期):剛入睡的過渡階段,易被喚醒。

N2(輕度睡眠):佔總睡眠時間約50%,大腦活動減緩,身體開始放鬆。

N3(深度睡眠):最關鍵的恢復階段,分泌生長激素,修復組織、強化免疫系統。

快速動眼期(REM)是睡眠週期中另一個重要階段。在REM睡眠中,大腦變得活躍,呼吸和心率加快,肌肉變得鬆弛,眼球會快速移動。這個階段是夢境發生的主要時間,也與學習、感情調節和記憶處理有關。嬰兒REM睡眠比例高(新生兒佔50%),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兒童睡覺時每90至120分鐘會完成一次NREM到REM的循環,兒童夜間約經歷4-6次循環。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推薦,不同年齡的兒童睡眠需求時間如下:

睡眠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黃金修復期」,在非快速動眼睡眠(NREM)的N3階段(深睡期),生長激素分泌達到高峰,直接刺激骨骼與肌肉發育。人的體溫在深睡期會下降1-2°C,降低代謝能耗,使能量集中用於組織生長。若兒童長期睡眠不足,深睡期縮短將導致生長遲緩。

兒童(尤其是嬰幼兒)需要比成人更長的睡眠時間(如新生兒14-17小時、學齡兒童9-12小時),以支持免疫系統發育和身體修復。兒童的慢波睡眠(深睡眠)佔比更高,此時免疫調節激素和抗炎細胞因子分泌旺盛,有助免疫細胞增殖與組織修復。

在睡眠的不同階段中,大腦會分工處理不同類型的記憶:慢波睡眠(深度睡眠)負責強化陳述性記憶,例如課本知識與事實記憶的整合,幫助兒童鞏固白天學習的新資訊;而快速動眼期(REM睡眠)則促進程序性記憶的形成,包括運動技能與語言學習,同時激發創造性思維。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睡眠期間的「突觸修剪」機制對大腦網絡優化至關重要。此過程會清除無效的神經連接,同時強化重要神經通路,從而提升資訊處理效率。兒童期正值突觸密度的高峰階段,此時若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導致神經連接過度雜亂,進一步削弱注意力集中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認知發展的隱性阻礙。

此外,睡眠品質直接影響前額葉皮層的活性,這與注意力及執行功能密切相關。當兒童睡眠不足時,前額葉皮層的活動降低會引發兩大問題:其一是注意力分散,表現為課堂中難以持續專注、易受環境干擾;其二是決策力下降,面對複雜任務時缺乏有效規劃與靈活應變能力。這些變化不僅影響即時學習表現,長期更可能阻礙高階認知功能的成熟發展。

最後,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兒童肥胖及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睡眠剝奪會升高飢餓素,降低瘦素,促使兒童過度進食或形成不健康的飲食偏好。

Q2:小兒睡眠障礙的成因是什麼?

心理因素:擔憂、恐懼、焦慮、壓力等情緒問題可能影響小兒的睡眠品質,如分離焦慮、睡前恐懼症、家庭矛盾等。

病理因素

1.呼吸系統疾病:如扁桃腺肥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等引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擾亂正常睡眠通氣與睡眠結構,導致兒童長期夜間睡眠低氧、高碳酸血症,並引發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引起兒童生長遲緩、行為認知障礙、記憶力和智力下降;

2.精神與神經系統疾病:抑鬱症、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癲癇等。兒童精神與神經系統疾病和睡眠問題存在複雜的雙向交互作用,即疾病本身直接干擾睡眠結構,而睡眠障礙又會加劇症狀表現,形成惡性循環。

• 環境因素:不適合的睡眠環境、光線、溫度、噪音等都可能對小兒的睡眠產生影響。

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作息時間、過多的娛樂活動、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都可能干擾小兒的睡眠。電子螢幕(手機、平板、電視)釋放的藍光直接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延遲入睡時間。另外,遊戲、社交媒體的即時互動性刺激多巴胺分泌,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即使停止使用後仍持續「心理反芻」,例如回想遊戲情節,導致入睡困難。

不規律的作息時間、過多的娛樂活動、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都可能干擾小兒的睡眠。(圖片:Shutterstock)

Q3:兒童睡眠障礙的症狀是甚麼?怎樣診斷?

睡眠障礙是指在有足夠睡眠時間及良好的睡眠環境條件下,睡眠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影響睡眠的異常表現。睡眠障礙包括:

睡眠不安:是指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或夜間醒來次數大於2次;

睡眠節律紊亂:是指白天睡眠時間過長,夜間清醒;

異態睡眠:包括打鼾、失眠、說夢話、出汗多、睡眠呼吸障礙、 磨牙、夢遊、夜驚、張口呼吸等。

日間功能明顯受損(如社交、學業或情緒問題)

以上症狀每週發生 3 次以上,且持續時間 1個月以上即被診斷為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在兒童及青少年期較常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25%的兒童曾出現過一種或以上的睡眠問題,當合併神經系統疾病時(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癲癇、頭痛等〕,兒童及青少年發生睡眠障礙的機會更高。

美國 DSM-V 疾病診斷手冊中,將兒童睡眠障礙分為 4 類:

1. 最基本的兒童睡眠障礙,包括睡眠失調(入睡和維持睡眠困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晝夜節律睡眠-覺醒障礙)和異態睡眠。

2. 與其他精神紊亂相關的睡眠障礙,如焦慮症/抑鬱症、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譜系障礙。

3. 由通常的內科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礙,如哮喘、疼痛、胃酸倒流等。

4. 藥物引起的睡眠障礙(如興奮劑、抗抑鬱藥等)。

Q4:夢遊症和夜驚症屬於睡眠障礙嗎?

杜醫師指夢遊症和夜驚症屬於睡眠障礙中的異態睡眠。

夢遊症

夢遊常見於四歲以後的孩童,高峰期為四到八歲,十五歲後逐漸消退。夢遊一般發生於 NREM 睡眠階段的N3期,大腦運動控制系統與意識調控失衡導致,大腦「運動控制區」部分活化,但意識仍處於深睡狀態。一般父母有夢遊史,子女夢遊發生率高達 45-60%。

夢遊的兒童看似從夢中清醒,可能會坐在床上、睜開眼睛,玩手指或做其他事情,甚至四處走動。兒童能回到床上再度入睡,而且隔天醒來對夢遊的事情一無所知。

夢遊誘發因素

睡眠不足:作息紊亂或睡眠中斷(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環境刺激:噪音、膀胱脹滿、陌生睡眠環境。

藥物或疾病:某些抗組胺藥、鎮靜劑可能誘發。

夜驚症

夜驚症指睡夢中驚醒,持續尖叫、哭泣、躁動,臉部神情驚恐,伴隨盜汗、瞳孔放大、呼吸急促、心跳過快。更甚者,不管父母如何安撫,都可能很難喚醒。如果將他們喚醒,他們會意識混亂而且無法回憶夜驚的過程。

在深睡期(N3),大腦本應完全抑制外界刺激,但兒童因神經發育未成熟,可能突然「部分覺醒」—— 運動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被激活(如心跳加速、尖叫),但前額葉(意識控制區)仍處於睡眠狀態,導致孩子看似驚醒卻無法被喚醒。

兒童睡眠障礙屬於中醫「不寐」、「夜啼」、「鼾症」、「睡驚症」、「多夢」症等範疇。

「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靈樞•口問》)。正常的睡眠,依賴人體的「陰平陽秘」,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心神安定,衛陽才能入於陰。

中醫認為小兒睡眠障礙主要有以下三個病機:

1.心肝之陽偏亢:小兒心常有餘, 心火易亢,心神不寧,過動不安。肝為剛臟,性動, 主筋藏魂,在志為怒。小兒肝常有餘,若長期睡眠不足致肝陰不足,肝陽愈加偏亢,除了煩躁不安難以入睡,還可能出現磨牙、說夢話、發惡夢等情況,還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性情偏執。臨床治療以瀉火安神,柔肝養肝為主,常用的藥物有生地、淡竹葉、菊花、珍珠母、連翹、鉤藤、麥冬等。

2.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以如濡養心神:小兒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虛弱,若再加上飲食不當或飲食不節制,損傷脾胃,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去濡養,則出現心虛膽怯、眠淺、多夢、健忘等的情況。若睡前進食過飽,「胃不和,臥不安」,出現入睡困難;水谷不化,脾胃積熱,還會出現晚間睡覺磨牙的情況。此外,脾胃運化失司,痰濁內生上擾心神,亦會導致心煩不能眠,打鼻鼾等情況。臨床上以健脾化痰、養心安神為主,常用方劑有溫膽湯、保和丸、歸脾湯、安神定志丸、酸棗仁湯等。

3.腎虛不能封藏:腎藏志,在志為恐。小兒腎常不足,神氣怯弱,若因受到外界刺激,則心神受擾,出現夢中驚悸、啼哭,甚至出現遺尿等症狀。臨床以補腎安神為主,偏腎陽虛的常用方劑有縮泉丸合安神定志丸;偏腎陰虛導致虛火上炎則用知柏六味地黃丸或天王補心丹加減。

Q5:什麽時候可以選擇借助中醫的治療?

排除了器質性問題引致的睡眠障礙,例如中度至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癲癇等器質性病變,中醫能在治療功能性、心理性睡眠障礙發揮明顯優勢。

當兒童出現睡眠問題的早期徵兆,如偶爾入睡困難、夜間易醒,但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時,中醫藥可透過體質調理,發揮預防作用。中醫認為「治未病」是關鍵,此時可採用中藥、食療或小兒推拿,幫助兒童平衡陰陽,避免症狀加重。

若兒童已確診功能性睡眠障礙(如慢性失眠、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但西藥治療效果不理想,中醫藥可提供替代方案。例如長期服用褪黑素產生耐受性的患兒,或過動症兒童使用中樞興奮劑導致失眠時,這時加入中醫治療可以改善西藥帶來的副作用。

最後,對過敏體質、脾胃虛弱等易誘發睡眠障礙的特殊體質兒童,例如濕疹的瘙癢,鼻敏感、哮喘發作導致鼻塞、氣喘等不適導致兒童難以入眠,中醫在短期内通過治標來改善過敏帶來的不適。在長遠的健康管理角度來講,通過改善體質,增强體内的正氣來預防疾病。

中醫在短期内通過治標來改善過敏帶來的不適從而改善兒童難以入眠的問題。(圖片:Shutterstock)

Q6: 中醫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除了服用中藥之外,還能通過針灸、小兒推拿、藥膳等方法來改善兒童睡眠障礙。

針灸療法主要透過針刺特定經絡穴位或使用艾條進行灸治,達到扶正祛邪、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的目的。研究顯示,針灸療法能透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內關鍵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進而影響睡眠結構。此外,還可以透過干預免疫細胞因子和内分泌,來改善睡眠。臨床上常選取頭部穴位,再根據辯證論治配搭遠端穴位來達到鎮靜安神、疏肝解鬱、健脾和胃等目的。

推拿療法是指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調和氣血陰陽,通暢經絡,寧心安神。兒童睡眠障礙常推拿頭面部,如開天門、推太陽、推坎宮、揉耳後高骨等,以緩解中樞神經的過度興奮,改善睡眠品質。推拿安全性高、見效快、疼痛微且不具有入侵性,容易被家長所接受。此外,家長亦可以在醫師指導下在家幫孩子進行治療,以維持足夠的刺激量達到治療效果。

膳食方面,家長可以根據不同情況來幫助孩子調理體質:

適用對象:入睡困難,煩躁、情緒易怒、入睡困難、磨牙、口乾、小便黃、舌紅的兒童:

• 菊花、枸杞、桑葉茶

• 百合、蓮子、銀耳湯

適用對象:多夢、健忘、胃口不佳、消化吸收功能較弱、疲倦乏力、容易腹瀉的兒童:

• 淮山、薏米、茯苓、陳皮煲小米粥

• 穀芽、麥芽、山楂茶

適用對象:睡眠淺、易驚醒、夜尿多的兒童:

• 核桃、黑芝麻、黑豆、桑葚

真實病案分享: 6歲女孩難以入睡

杜醫師向我們分享兒童睡眠障礙的真實案例,一名6歲的小女孩已難以入睡達1年。她喜歡玩電子產品,晚間精神亢奮,難入睡,一般11點後才進睡,眠不安,脾氣較爲暴躁。納可,大便難,粒狀。該患兒面色較青,體型瘦小,舌紅,有點刺,脈弦細。

中醫診斷:不寐

中醫證型:陰虛火旺

證候分析

患兒體型瘦小,提示先天腎陰不足,水不涵木,陰不制陽,陽不入陰,虛陽浮越,故 眠不安、入睡遲。加上長期沉迷電子產品,久視傷血,肝血暗耗,導致肝失疏泄,氣機鬱滯,久而化火。火性上炎,擾動心神,故見晚間精神亢奮、難入睡、脾氣暴躁。本病以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治療上先急則治標: 清肝瀉火,安神定志。後期則應滋養肝腎,疏肝健脾。

首診處方5日中藥,並叮囑家長讓孩子在睡覺前用熱水泡腳10分鐘,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家長表示服藥後孩子睡眠情況有明顯改善,情緒也稍微改變,大便情況改善。頭一個月建議家長帶孩子每周復診,適時調整用藥。情況穩定後再隔周調理兩月,鞏固療效。

兒童睡眠障礙其實十分普遍,亦與發育和健康息息相關,家長應注意兒童的睡眠狀態,如有難以入睡或睡眠的異常表現,應及早調節,對症下藥,考慮看中醫加以調理體質,改善睡眠。

註冊中醫師杜燕雯

尚容堂官方網站: https://sytclinic.hk/

杜燕雯中醫師IG: https://www.instagram.com/toec9118/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