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工裝外套 打工仔制服變UNIQLO、visvim時尚定番|勞動節
【五一勞動節】衣服潮流跟歷史文化發展密不可分,在今年五一勞動節,《一物》為大家解構為藍領工作服如何走上潮流之路。
每個工種各有其所需的服飾,當中有不少更進化成潮流服飾,軍服是人所共知的例子,而近年大熱的Blokecore就是從足球員的波衫演變出來。作為勞動階層的藍領,他們的工裝本身是以實用又耐用的設計剪裁為依歸,不經意地演變成時尚美學,由Vintage古着到品牌新品,至今仍是歷久常新的Classic。
工裝外套有很多不同英文名稱,最簡單直接的統稱當然是Work Jacket,也有稱之為Coverall或Chore Jacket,從19世紀末的功能性工作服演變為當今時尚界的標誌性單品。其發展歷史不僅反映了工業時代勞動需求的變遷,也展現了時尚潮流如何從實用性中汲取靈感,並賦予其新的文化意義。
工裝外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法國。當時,法國的勞動階層,如農民、鐵路工人和工廠工人等,需要一款耐用且實用的外套來應對繁重的工作環境。這款外套最初被稱為「Bleu de Travail」(工作藍),因為它通常採用藍色的棉布、重磅厚身Moleskin帆布製成,這種面料堅韌耐磨,非常適合日常勞動的需求。
早期的工裝外套設計極其簡單,注重功能性。通常配有三、四個口袋:兩個位於胸部,一個在下擺,用於存放工具、零件或其他小物件,這一設計不僅展現實用性,也為後來的經典風格奠定了基礎。這種外套在法國鄉村和工業區廣泛使用,成為勞動階層的象徵。越過大西洋來到美國,當地品牌Carhartt、Dickies亦生產工裝外套,重磅厚實的設定,不但適合Heavy Duty工作,粗獷造型更附合美國人魁梧的體型。到了20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工裝外套開始在歐洲和美國的勞動階層中廣泛流行起來,需求量激增,成為當時打工仔的主要服飾。
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工裝外套不但是美國工人階級的標誌性服裝,亦開始吸引其他群體的注意,例如藝術家、音樂家,他們將這款外套視為一種樸實無華的生活方式的象徵,同時帶有次文化的反叛基因。其後,工裝外套逐漸從純粹的工作服轉型為時尚單品,這一轉變得益於設計師對工裝、古着風格的重新詮釋。
時至今日,工裝外套已不是古着或Carhartt、Dickies等傳統工裝品牌的專利,不論是大眾化快時尚品牌UNIQLO,還是街頭品牌Stussy、Supreme,都會向工裝取經;而日本更是重塑經典工裝的聖地,由BlueBlue、Kapital、Engineered Garments等復古風格,以至Porter Classic、visvim將之面料與手工再升級的高端版本。如同牛仔褲一樣,工裝外套跨越了時代與風格的文化符號,已成為了現代衣櫥中的百搭必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