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灼見|中國文化
文:天佑小學校長李喜森
據考古和文獻的綜合研究,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5000年前。中國經歷了多個朝代的更迭,每個時期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文學、藝術、哲學、科技等,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演變,中國文化在香港的發展中根深蒂固。爲了推廣更多的中華文化活動,教育局撥款予香港的學校,期待能夠支援學校提升學生對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加強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適逢過年,就讓筆者與大家分享一下對農曆新年的看法。
農曆新年是我國一個大節慶。一般來說,香港的小學最喜歡在農曆新年(春節)的前、後舉辦「中國文化週」,大概是取其普天同慶的歡樂環境以及其濃厚的節日氣氛。在這一活動內,學校都會舉辦以下相類似的活動:
1. 春聯書寫:學生學習用毛筆書寫春聯,了解春聯的意義和書寫的技巧,並將春聯貼在教室和校園中,增添節日氣氛。
2. 燈籠製作:學生學習如何製作紅燈籠,懸掛在校園內。
4. 舞獅表演:邀請專業舞獅團體到校表演,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表演。
5. 新年遊戲:組織傳統遊戲,如搶椅子、猜燈謎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慶祝新年。
6. 美食製作:邀請家長義工,教導學生製作傳統年糕、餃子或糖果等,了解食品的文化背景。
7. 新年故事分享:學生分享與農曆新年相關的故事和習俗,增強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8. 全校慶祝會:舉辦慶祝會,分級進行文藝表演,如唱歌、舞蹈和朗誦,讓學生展示才藝。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以上活動的形式、內容、重點和深淺程度等,每所學校都各有不同、林林總總,可謂百花齊放。但是,如果只是爲了做而做,而沒有賦予教育的意義的話,那只是一些「缺乏靈魂」的活動而已!
其實,每一個傳統或習俗的背後,都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很值得小學生去探索。例如:壓歲錢、紅封包、大掃除、春聯、十二生肖、糖果全盒、賀年糕點和菜式的意頭/寓意、以致舞獅、打鼓、「採青」、財神等都是一些很有趣的學問。透過探索這些活動,小學生更可以在體驗中學習中國文化,培養文化自信和包容的價值觀。
除了以上所說過的農曆新年之外,香港的小學在推廣中國文化時,一般都會結合傳統節慶,例如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又或在國家重要紀念日,例如在國慶節(10月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7月1日)舉行升旗禮、歷史講座或文化展覽等舉辦相關活動,其教育意義是相當重要的:
1. 文化認同與傳承
- 透過親身的體驗,學生能理解到中華文化的價值觀,例如中國人十分重視家庭觀念、敬老尊賢等,這可以強化對國家歷史與身份的認同。
2. 跨學科學習
- 文化活動結合語文、藝術、科學等領域,例如:從造紙術延伸至科學原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3. 培養品德教育的情操
- 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節慶中的孝道精神,有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
4. 創意與審美培養
- 書法、國畫等藝術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同時提升對傳統美學的欣賞能力。
總結而言,香港小學通過多元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中國文化,不僅能增強文化自信,更能培養包容的價值觀與國際視野。未來,若能進一步結合香港本地特色(如圍村文化、非遺技藝等),設計更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將能潛移默化地在孩子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激勵他們將來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
李喜森先生現爲天佑小學校長,從事教育事業33年,在校致力推動生命教育——「蝴蝶保育計劃」,期待學生能夠懂得珍惜生命。李校長也熱愛書法藝術,現爲香港書法專業人員協會執委之一,並在每個主日於馬鞍山聖方濟堂以歌詠團團長的身份推動堂區之福傳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