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聚賢|大熊貓也是熊
文: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梁永健副校長
近來香港一片熊貓熱,很多人卻不知道,大熊貓是世上現存八種熊之一(其餘的是北極熊、棕熊等)。一月中,我校三十多位初中和高中同學前往四川考察大熊貓生態。在當地繁育基地安排下,我們可以極近距離與大熊貓相處,深入觀察牠的龐大體形、尖鋭牙齒和利爪。尤記得大熊貓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胡蘿蔔、竹筍咬斷的一幕,令不少同學對這「人見人愛」的物種刮目相看。成年大熊貓雖然可愛,但也多是只可遠觀,因此護理員也絕少跟牠們亳無阻隔地「同框」出現。
大熊貓的身體結構本來就是為吃肉而設,因此牠不太會消化植物;但正因「消化不良」,大熊貓的糞便成了重要的科研材料──當中既帶有牠的脱氧核糖核酸,可以追蹤「物主」,也反映牠的進食習慣、身體狀況、行走方向等。回想起同學一一拿着大熊貓糞便跟護理員學習「便便的科學」──綠色的是竹子、紅色的是胡蘿蔔……同學有時又靠近便便嗅一嗅(其實只有植物纖維的氣味),也甚是有趣。想不到一坨糞便藴含了這麼多科學概念。這樣極具學習效能的一課,也只能親身到繁育基地才可體驗。
親身體驗才算是學習
小熊貓也是旅程的重點研習物種。同學們花了一個下午利用竹幹、竹葉、麻繩等材料為小熊貓製作豐容物。同學們畫草圖、拿材料、又請繁育基地職員幫忙破竹、鑽洞,創作豐容物,務求要小熊貓覓食時多動腦筋,增添樂趣。更難得的是同學們展示製成品時,護理員親自給予回饋。記得有同學把豐容物設計得高高的,表示要讓小熊貓跳來跳去;不過護理員指小熊貓不太會跳,大家頓時笑翻了。但正正是這種經歷,大家都牢牢記住了小熊貓的習性。這樣的STEAM課堂,比我過去觀摩的都還要實在!
在護理員和科研人員多年的努力下,大熊貓數量一直上升,至今已越二千隻,威脅程度也從「瀕危」降為「易危」。雖然現時香港正規課程與大熊貓未有直接結連,但同學走出課室、親身嘗試,建構知識之餘亦創建價值觀。同學了解到國家對大熊貓保育的努力,也親身體會維護生態安全對國家以至全球生態穩定的重要,並把學習所得應用到其他課題上,這點更是關鍵。是次旅程只有短短五天,除到訪兩個繁育基地外,也到三千五百米的高山考察高地植被,又測量不同海拔的氣候要素、在夜間尋訪野生動物。行程雖然緊湊,但我欣賞同學積極嘗試,為自己留下創舉:第一次看雪、第一次攀高山、第一次極近距離觀察大熊貓……這些都是學生的自身經歷,促進高效和高階學習——學生的經歷,加上教師的總結,有效的學習就出現了。
作者: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梁永健副校長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簡介: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直資議會)由全港的直資中小學組成,議會以協助直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體系為目標,讓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時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