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灼見|迎接AI革命的教育轉型 為香港每個孩子鋪就未來出路
文﹕天主教領島學校李安迪校長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迅速推動各行各業的變革,全球就業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自動化浪潮。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未來將有數千萬工作機會因自動化技術而消失,尤其是中等技能職位首當其衝。作為以專業服務業佔GDP 93%的國際都市,香港面臨著46%勞動人口在金融、法律等高風險領域被AI替代的現實挑戰。
一、全球與香港:現狀與風險
自動化帶來的挑戰:
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擅長執行重複性高、技能要求低的工作,例如流水線作業、超市收銀、數據輸入等。全球估計到2030年可能有8億個工作崗位因自動化而消失,而OECD的研究顯示中等技能崗位(年均減少4.2%)消退速度已超越體力勞動崗位(3.1%)。這意味著對於屬於技能和智力中等水平的人群來說,機遇與風險並存,挑戰尤為嚴峻。
香港特殊的挑戰:
作為國際金融、法律和專業服務的重鎮,香港教育和就業市場正面臨結構性壓力。當前,香港中學文憑試資訊科技科選修率連續五年低於9%,而企業急需的數據素養課程僅覆蓋14%的學校。這種現狀顯示,我們的學校、家長和學生對全球科技及就業趨勢認知不足,仍停留在「考高分即成功」的傳統思維模式中。
二、從危機到機遇:轉型的根本動力
新職位與新技能的崛起:
雖然人工智能正取代傳統職位,但同時也促使新興職位如數據科學家、機器學習工程師、AI產品經理等急速增長。此外,隨著技術普及,倫理管理、法律監管等領域也隨之擴展。許多企業和政府正推行技能再造計劃,幫助員工學習新技能,以適應變化迅速的職場所需。
教育的根本問題:
目前香港的教育體系在面對這一變革時暴露出根本性矛盾。未來職場更看重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跨學科知識和自主學習,而這正是當前過分依賴書本知識和考試成績的教育模式所忽視的領域。要真正改變未來孩子們處於劣勢的處境,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教育思維與結構的轉型。
三、教育轉型策略:改變觀念與實踐模式
作為學校領導,我們認識到唯有正面迎接挑戰,才能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在過去兩年的實踐中,我校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變革:
1. 重塑價值觀與思維模式
重新定義成功:
不再將學業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意、解決問題和人際溝通能力。透過生命教育和體驗學習,學生學會在挑戰面前保持積極態度,培養出強大的抗逆力。
更新家長與社會觀念:
需要打破「高學術成績即成功」的傳統認知,讓家長與整個社會關注孩子多元潛力的發掘,支持其長期發展與個性化成長。
2. 打造跨學科教學模式
整合STEAM教育:
通過設計跨學科課程,把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多角度思考與創新能力,使其更好地應對複雜的未來職場需求。
體驗式和項目制學習:
推行項目制及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團隊合作與實際案例中學習,不僅增強知識應用能力,也能建立與未來工作環境接軌的實戰經驗。
3. 加強數字科技教育
普及人工智能與編程素養:
從中小學階段開始引入AI平台及基礎編程、數據分析等課程,培養學生成為技術的主導者,而非僅僅是使用者。這既提升了數字素養,也為未來投入高新技術領域打下基礎。
強調技術倫理與責任:
除了技術知識,還應注重科技背後的倫理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技術的社會影響,培養他們做出負責任決策的能力。
4. 建設師資與產學合作體系
教師再培訓:
定期為教師提供最新的AI工具和跨學科教學培訓,確保教師能夠迅速跟上市場和科技發展的節奏,並在教學中靈活應用新技術。
產學合作與實戰平台:
與企業、高等院校及科技機構合作,定期舉辦創新挑戰賽和STEAM比賽,使學生在參賽與實踐過程中檢驗和提升自己。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實戰能力,也搭建了與職場接軌的橋樑。
四、成果展示與未來展望
在我們的轉型實踐中,眾多曾被標籤為「能力一般」的學生在各類STEAM比賽中屢獲佳績——如九龍城區小學創意科學大賽、數理科技振中杯及航天科技編程機械人比賽等均獲得全場總冠軍,展現出顛覆以往評價標準的新潛力。這證明,當教育模式與社會需求接軌時,即便是中等水平的學生也能夠在激烈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結語:共創包容未來
人工智能革命既改變了傳統職位結構,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只有通過改變教育理念、推動跨學科實踐與強化數字技能,我們才能幫助香港每位學生在未來的職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未來屬於那些具備創意、解難能力和適應變化勇氣的人,而我們的使命是確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在這場巨變中展現出獨到的光芒。
作者簡介:
李安迪先生現為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從事教育事業18年。他致力推動創新教育,推動學校課程及學教的變革,於推動及實踐電子學習、STEM教育和計算思維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他於學校開展了不同的創新教育計畫,使任職的學校均成為香港著名的創新型學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