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灼見|從閱讀中學習:增強同理心與關懷

文:秀茂坪天主教小學葉春燕校長
當我們翻開一本書時,不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經歷一場心靈的旅程。作為校長,我特別想和大家分享閱讀如何能成為培養同理心與關懷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透過閱讀來沉澱心靈,學習理解他人、關懷世界。

心理學研究顯示,經常閱讀文學作品的人,往往具有更強的同理心。這是因為當我們沉浸在故事中時,大腦會自然地將自己代入角色的處境。比如當我們讀《魯賓遜漂流記》時,會感受到孤獨求生的艱辛;讀《小王子》時,會體會到純真友誼的可貴。這種「感同身受」的體驗,正是同理心的基礎。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背景。透過閱讀不同國家、文化的作品,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多樣性。例如:
讀《安妮日記》理解戰爭中的苦難
讀《少年小樹之歌》認識原住民文化
讀《一百件洋裝》體會被霸凌者的感受
除了閱讀外,學校亦會定期舉辦不同與圖書相關的講座及活動,例如我們曾邀請繪本作家RAIN HAZE與高小學生認識本地碩果僅存的手作藝術,培養保育本地文化的意識;亦曾前往香港唯一的活字印刷廠,在「光華印務」第二代傳人任偉生先生的帶領下,深入探索活字印刷的起源與演變,並親眼見證這門古老工藝的精湛技藝,感受文字藝術的深厚魅力。
我們亦攜手本地非牟利機構「大澳流浪貓之家」創作了一本以流浪動物為主題的畫集《100個小孩眼中的大澳貓貓》,在創作畫集之前,學校特別安排學生前往大澳,進行一次別具意義的實地考察活動,讓學生了解流浪動物的生存現況,並親身體驗如何照顧這些被遺棄的生命。大澳的自然景觀與動物故事為學生的創作注入了靈感,讓每一幅畫作都蘊藏著真摯的情感與深刻的反思。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要將書中的啟發轉化為實際行動,與友好分享感動與心得或將閱讀所得應用於服務學習,用更溫暖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
同學們,閱讀就像在心田播下善意的種子。當我們讀得越多,就越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理解得越多,就越懂得關懷。期待你們都能成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者,用知識豐富自己,用同理心溫暖他人。
讓我們一起在書海中航行,在閱讀中成長!
作者簡介:
葉春燕女士現為秀茂坪天主教小學校長,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現為公積金管理委員會委員,津貼學校公積金投資小組委員會委員,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委員,津貼小學議會副秘書,中國香港學界體育聯會小學體育理事會委員,中國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九龍東區小學分會副主席,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執行委員會委員,觀塘區學校聯會活動組委員,香港教育大學小學人文科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顧問。葉校長一向致力推動及實踐電子學習、STEAM教育、藝術教育、生態保育及價值觀教育。葉校長帶領學校與各社福機構,大專院校及教育局推行多個先導計劃,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領導學校探討及研究各教育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