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更年期婦女才屬高危?3類人、慣用類固醇人士也要提防

撰文:聯合新聞網
出版:更新:

骨鬆是一種慢性疾病,醫生提醒,女性停經之後的骨質會快速流失,老年時的骨質可能失去一半,而糖尿病、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等疾病患者,也是骨鬆高危險群,不可不慎。

台灣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生馮尚文表示,人體的骨質由造骨細胞及蝕骨細胞調控,骨質疏鬆是因骨骼的質或量變差,易發生骨折。人體骨量從青春期開始快速成長累積,30歲左右達到巔峰,之後每年約以0.5至1%速度流失,而女性的雌激素會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因此女性停經後失去雌激素保護時,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劇,每年流失約為2至3%,故停經後婦女須更加留意骨鬆的發生。

較易患骨質疏鬆的4個高危族群(按圖了解)

+8

部分慢性病也會帶來次發性骨鬆。馮尚文說,第一型糖尿病人因為胰島素和IGF-1等荷爾蒙缺乏,導致造骨細胞功能受損,造成骨質疏鬆。再加上第一型糖尿病在青少年時期發病,來不及累積足夠骨量。根據統計,30至40歲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骨質不足和骨質疏鬆的比例是對照組的兩倍。

慢性腎臟病也會導致骨質疏鬆,主要因為鈣和磷的代謝異常、維他命D缺乏、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洗腎病人的骨折風險約為正常人的四倍。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因有多項共病,且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易發生骨質疏鬆。

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發炎性細胞激素上升,引起蝕骨細胞活性增加,也會造成骨質流失,骨密下降;再加上使用類固醇藥物,同樣會造成骨鬆。

相關文章:骨質疏鬆|布冧多吃可健骨?中年起補鈣外 還要多攝這2種維他命

+19

針對以上這些慢性病衍生的次發性骨鬆患者,馮尚文表示,應轉介至次專科,如內分泌專科(或是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等,先治療原本的病因,才能大幅改善後續引發的骨鬆。但仍不能忽略骨鬆可能帶來的風險。

針對已有骨質疏鬆症風險因子者,他建議可主動去醫院做骨質密度檢查(DXA),並利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計算未來十年之髖骨骨折或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若為高風險者,就要直接以藥物預防及治療。避免發生骨鬆性骨折後造成的併發症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而在生活習慣上,建議民眾自年輕時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同時戒菸酒,飲食上補充鈣質及維他命D,提前存好骨本,降低骨鬆風險。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族保健養生建議】

骨質疏鬆|年長以外 7大原因影響骨骼健康 過輕、少運動也有關

+21

骨質疏鬆|補鈣外更要補腎 多吃五穀、豆類外 中醫建議多做一事

+13

婦女健康|20、40、60歲營養需求有不同 年長後多攝蛋白質有原因

+30

銀髮健康|身體隨年齡將現12種老化 參考世衛指引學怎健康老化

+20

延伸閱讀:

腳踝扭傷腫得像「麵龜」 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關節炎

骨質疏鬆中斷治療 恐增骨折風險 治療考量服藥順從性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