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劇評|陸毅新劇奪全中國收視第一 勾勒跨時代女性自強面貌

撰文:影視獨舌
出版:更新: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近幾年,大陸影視圈刮起了懷舊風。一部部年代劇的爆紅,反映的是人們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如今快節奏生活的觀照。

大年初六,於CCTV-1黃金檔、騰訊視頻開播的陸劇《六姊妹》,以年代氣息十足的社會風貌、平民百姓的生活點滴、真實細膩的家庭情感和豐富生動的群像塑造,迅速成為這個春節最讓人驚喜的一部闔家歡大劇,並在網路上引發熱烈探討。

陸劇《六姊妹》大年初六於CCTV-1黃金檔、騰訊視頻開播。(《六姊妹》劇照)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六姊妹》劇照👇👇👇

+14

劇集播出以來,酷雲收視峰值屢創新高,已達3.7514%;CVB中國視聽大資料黃金時段收視破4,居全中國全部頻道電視劇收視率第一;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也已突破26000,開播三天即進入「愛看俱樂部」。

《六姊妹》以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初的皖淮小城淮南為背景,講述了田家庵區老北頭何家老一輩及六個女兒的人生悲喜劇。劇集憑藉強制作和強陣容,融合了年代氛圍感和符合當下時代情緒的女性自強主題,以新人物、新視角、新話題的多重創新,為年代家庭劇做出了全新開拓與升級。

前幾集中,何家人在物質相對貧乏的年代裡積極進取、相依相偎,雖有摩擦卻不乏溫暖的互動,不少兼具當下性和時代典型性的情節令人印象深刻。

鄔君梅在劇中飾演劉美心。(微博@鄔君梅Vivian Wu)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鄔君梅靚相👇👇👇

+13

一件紅毛衣一件紅毛衣 編織出三代家庭親緣的命運圖景

追本溯源,《六姊妹》原小說作者伊北生在淮南田家庵,《六姊妹》的故事框架正是由伊北在實際生活之中提煉出來的。製作方也充份調動五感,尤其是視覺、味覺、觸覺,還原並呈現了安徽淮南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社會和生活圖景。首先就是在主角們的衣食住行方面下功夫。

視覺方面,何文氏(奚美娟 飾)帶著孫女何家麗(王墨瞳 飾)從揚州坐船到淮南田家庵。下船後,可見60年代淮南小城中人們普遍以青、灰色棉麻質感的服飾為主。灰牆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標語,則是當時樸素而昂揚向上的時代氛圍的體現。

吳倩飾排四女兒「何家歡」。(微博@吳倩工作室)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吳倩靚相👇👇👇

+15

其次是味覺。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六姊妹》開篇花費不少的篇幅,聚焦在「吃什麼」、「怎麼吃」、「如何吃得好」上,生活氣息十足。

例如為了給劉美心(鄔君梅 飾)改善伙食,何常勝(劉鈞 飾)給其準備了小米粥、雞蛋補身體,偶爾才有的饊子、豆腐乳也能令一家人開心不已。還有朱老大送給何家的肉票、何家麗不小心偷吃的「油滋啦」、何文氏送給鄰居的兩瓶牛奶,每一種食物都有著一段令人難忘的故事。

這些食物放在今天也許不起眼,但在那個年代裡卻是尤為珍貴的,它們見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連接了人與人之間淳樸、濃厚的情感。這些體現年代質感的舊建築、老物件,反映了那個年代物質的相對貧乏。

何常勝(劉鈞 飾)給劉美心準備了小米粥、雞蛋補身體,改善伙食。(微博@劉鈞)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

+5

在當時,買肉要有肉票,冬天裡多給家裡添置一雙手套,一條圍巾,一件毛衣,都需要每年定時定量的線票。劇中,何家麗拆了自己唯一的一件紅毛衣,托好友張秋芳(宋伊人 飾)給媽媽做了雙手套,並謊稱是爸爸送的禮物,瞬間緩解了夫妻倆的芥蒂。最終,紅毛衣又被何父修復之後返還到了何家麗手中。

不僅如此,何家麗親手織的紅圍巾,也成為了家麗和為民(高至霆 飾)兩人懵懂愛情的紀念。

這樣充滿戲劇化又貼近生活的暖心情節,可以讓60後和00後同時心生觸動。父母輩的奮鬥歷程和親情、愛情故事,能夠與現代人的生活與觀念遙相呼應。一件紅毛衣所代表的,是一份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沉甸甸的愛。

三代女性,三種不同的女性力量

以往的家庭劇中,通常都少不了強勢的祖母、忍辱負重的母親、大男子作風的父親。這幾種形象經過反覆刻劃,總會形成審美疲勞。此次《六姊妹》在創作方向上擺脫套路,用全新且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一種新的家庭構成及氛圍。

劇集從何常勝的母親、何家六姊妹的祖母何文氏,與「大姐」何家麗的視角切入,而這兩個身份也是此前同類劇集裡容易被忽視的存在。從碼頭到何家這段距離很短,但兩人一走就是幾十年,從此往後,這兩個女人成為何家當仁不讓的精神支柱。

何文氏最大的特點是溫厚和寬容,雖然是農村婦女,識字不多,但卻識大體、有智慧,在何家是精神港灣一般的存在。她與何常勝同樣受到老思想的影響,卻用實際行動上執行著「生男生女都一樣」,對待兒媳劉美心和六個孫女愛護有加,不偏不倚,給大家庭奠定了溫厚、堅實的根基。

【相關圖輯】盤點騰訊收視破300萬陸劇《承歡記》開播人氣超勁《神隱》排第2(點圖放大瀏覽👇👇👇)

+14

何家麗是何家長女,由王墨瞳、沈月、梅婷接力扮演。她從小被祖母何文氏帶大,性格深受祖母的影響。她長相溫婉,性格卻與嬌氣絲毫不沾邊,小時候以一套軍體拳震驚四座,長大後她主動肩負起何家的大小事宜,勇於成為家裡的頂樑柱,讓人看到了屬於女性的堅韌力量。

祖孫二人雖然生長在不同年代,但都同樣以自立自強的面貌立足於社會與家庭,以身貫徹了「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放到現在來說,可不就是對女性力量的絕妙詮釋。

而六姐妹的母親劉美心,是一個在單位積極要求上進、學習能力極強、心靈手巧的善良女人。儘管有時面對家庭瑣事,她有自己的不安全感和依賴性,但溫柔似水的美心更有著細膩的一面,無論是與何文氏如親母女般的相處和彼此珍視,還是終不忍把五女兒送給別人養時落下的那一滴淚、抱著劉小玲笑得彎彎的眉眼,都讓人感受到她發自內心對女兒、對所有家人的愛意。

融合年代性與當下性《六姊妹》的多重創新

一部年代家庭劇要好看,就要在時代質感、地域特色、人物群像和故事創新等多方面下功夫。從何文氏到劉美心、何常勝,再到何家六姊妹及其子女,《六姊妹》對何家四代人的生活做出了細膩深刻的描摹,歷經新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重要時期。

首先,是地點創新。以往的年代家庭劇通常選擇在北方居多,《六姊妹》將故事發生地選擇在安徽淮南,通過何家四代人心中對「家」的不同定義,和一件件具體、瑣碎而生動的事件,向觀眾細密展現上世紀六十年代南方小城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在細碎的日常中呈現歲月的流逝。

【相關圖輯】《慶餘年》以外10部歷年現象級爆款陸劇《延禧攻略》僅排第五?(點圖放大瀏覽👇👇👇)

+26

劇中何常勝兢兢業業工作卻屢遭大老湯針對,上一輩的恩怨經過三代人的摩擦與糾纏,總會有了結的一天;開篇何文氏對孫女解釋何為「支援建設」,就是「讓我們天天有鍋巴吃」;劉美心懷著孕不忘積極要求進步,為自己能夠加入味精廠而興奮不已,也為後面的創業情節做了鋪墊。

其次,是戲劇矛盾的創新。《六姊妹》創造了新的戲劇推動力和故事看點,不搞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等常用的家庭倫理戲橋段,而是用符合時代背景,也能夠喚起大多數不同年齡、不同層次觀眾共鳴的情節來製造矛盾點、引發共情。

前期,湯家對何家屢次刁難,糾纏不休,何文氏巧用「敵我矛盾」化解兩家恩怨;何家麗初生牛犢不怕虎,能破窗救父,也能斬斷情絲。

何常勝雖然受到了傳統思想的影響,但卻身體力行地愛著每一個家人。他會為妻子的身體休養操碎了心,也會心疼女兒把線衣拆掉給美心做手套、偷偷將女兒的線衣修補完好;

他是一個知冷知熱的好丈夫,也是負責、貼心的好父親,會在油燈下笑著說「我媽有福氣,有個好兒媳」,也會在下班之後看到在院中玩耍的女兒們便帶上滿足的笑意。

他並未陷於為了製造矛盾而設置的「渣爹」形象,而是一種更貼近我們大多數人父親的形象——雖然不多言語,卻將自己的愛藏進每一天的生活細節裡。

【相關圖輯】盤點10對經典古裝劇CP:一念關山劉詩詩劉宇寧、玉骨遙肖戰任敏…(點圖放大瀏覽👇👇👇)

+26

第三 ,是主視角的創新。前面提到過,何文氏、何家麗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女性力量。她們的許多作為和思想、態度放在今天也絲毫不過時,值得當下的年輕人學習和借鑑。

《六姊妹》拍攝了何家六姐妹童年至成年的不同時期。目前劇集播出數日,觀眾對於她們的成長經歷格外感興趣,也十分期待後續成年版的大姐何家麗(梅婷 飾)、二姐何家文(高露 飾)、老三何家藝(穎兒 飾)、老四何家歡(吳倩 飾)、老五劉小玲(曹斐然 飾)、老六何家喜(李嘉琦 飾)的持續上線。

在這樣溫暖的大家庭氛圍下,何家六姐妹還會有怎樣的成長路徑和親情、愛情線,何家又會發生哪些故事?讓我們拭目以待。

《六姊妹》拍攝了何家六姐妹童年至成年的不同時期。(《六姊妹》劇照)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