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咸「領導力課程」演講:1998世界盃那張影響他一生的紅牌︱足球

撰文:陳旭暉
出版:更新:

說到碧咸(David Beckham,又譯:貝克漢姆),不同年代的球迷對他的印象可能不同,有人只會記得他是帥氣的萬人迷、有人會記得他的「七旋斬」、雞冠頭、粟米頭、又或是那看似不可能地從右路送到朗拿度腳下的大弧度傳中、世界盃外圍賽對希臘改變戰局的罰球……對他本人而言,最難忘又是哪個時刻?
「大多數時間,我仍會想起它,」說到1998年世界盃面對阿根廷的那張紅牌時,碧咸事隔25年似乎仍耿耿於懷。「毫無疑問地,那仍影響着我。」

《The Athletics》周一(3日)報道了一篇文章,講述碧咸在倫敦北部為一項新成立的獎學金演講,以及與在場的聽眾互動,題目名為「領導力課程」(Lessons In Leadership)。

雖然這個課程名字聽起來很像香港隨處可見的騙案,但由碧咸這位曾多次戴上「三獅軍團」隊長臂章的退役球星來主持,事情便全不一樣。以國家隊生涯來說,或許更多人會記得他2001年在世界盃外圍賽對希臘射入罰球,助球隊獲世界盃決賽周資格,從而成為英格蘭人心目中的國家英雄——可僅在那3年前,他是那個因為一次沉不住氣領紅牌,導致受無數人唾罵及嫌棄的「過街老鼠」。

在2001年成為國家英雄前,碧咸曾承受過一段如過街老鼠般的痛苦經歷。(Getty Images)

關於自己的故事,碧咸沒有任何驚喜地由對溫布頓那記經典的60碼入球開始說起。1996年8月,這名只有21歲的年輕球員以一腳笠射,讓大衛碧咸這個名字變得家喻戶曉,他高舉雙臂,臉上流露得意笑容的影片至今仍在社交或影片網站上一遍又一遍地流傳。

不過他想說的重點並不在於射入這球後有多高興,又或是如何讓自己的職業生涯一飛衝天,「我心目中的其中一位英雄是簡東拿,完場後他沒有說太多,只是過來跟我說了一句『大衛,很精彩的入球。』那感覺幾乎像是入球般美妙。」

「然後我向費格遜走去,我以為他會說『射得很好』,然後張開雙手擁抱我。可他只是讓我直接走上球隊大巴,而且不要跟任何人說話。其實那是他保護我的方式,他不希望我跟任何媒體接觸,因為他知道那記入球會如何影響我。」碧咸續說道。

一名運動員的生涯如何,比起實力,有時候也取決於心理,特別是在承受壓力方面。費格遜當時採取了這樣的方式來保護他,但碧咸的父親卻不一樣。他當時收到的父愛,有點像黃偉文寫下的《單車》那樣:「不說一句的愛有多好?」

「我每次比賽完回到車上都會忍不住流下眼淚,」碧咸提到他那名煤氣工人出身的父親,對自己總是表現得十分嚴厲。「無論我踢得如何,他都總能找出一些我做得不對的地方。唯一一次我記得他轉過身來跟我說『做得很好』時,是我第100次為英格蘭披甲上陣。」

他解釋,正是這樣嚴厲的父愛,幫助他培養出如此堅強的性格,能夠面對人生中一些艱難的時刻——也就是1998年世界盃的那張紅牌。

1998世界盃決賽周16強面對阿根廷,碧咸遭施蒙尼粗野攔截倒地後,報復性地伸腳向施蒙尼踢了一腳,因而領紅被逐。隨後英格蘭在互射12碼階段被淘汰,賽後大量英格蘭球迷及記者將敗因歸咎於他。

當時英國《每日鏡報》頭條是《十隻英雄獅子,一名愚蠢小孩》(10 Heroic Lions, One Stupid Boy),甚至還有以碧咸為中心的飛鏢靶心圖片。如今回看,當時媒體的惡毒程度有點難以想像。

碧咸說他感到很高興的是,現今這個世界更能理解心理健康問題,「那段時期很艱難,我的家人更甚,我嘗試讓自己不變得情緒化,但這反而讓我更加擔心。」

碧咸回憶說當時爺爺打電話過來:「『大衛,人們來敲門跟我說你讓整個國家和家族都失望了,我應該說些什麼?』」碧咸又說自己無法在倫敦街上駕駛或是散步,又或是去餐廳吃飯、去酒吧喝酒,每當車子停在紅綠燈處,人們會打它或是吐口水。「這些事情每天都發生在我身上,持續了好幾年。」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碧咸也許不會是英格蘭、曼聯或是皇馬史上最出色的球員,但他沒有被當時瘋狂的反對聲音和壓力擊倒,而是在3年後,戴着隊長臂章射入罰球,一舉翻身成為英格蘭的的國家英雄。

所以,什麼是好的領導力和差的領導力呢?這或許很難說明,但碧咸想起了一個很好的正反例子,而且是發生在同一件事情上面——同樣是1998年的世界盃事件。

他說最近因為與Netflix合作拍攝紀錄片,才知道原來當時時任英格蘭領隊荷杜(Glenn Hoddle),竟公開指摘球隊互射十二碼出局是因為自己被逐離場,對此碧咸感到很意外,「不過人在情緒激動時總會說出一些話,當時每一個人都受到傷害。」

另一方面,有一個人他到現在還銘記於心,「我當時非常失落,在更衣室裏有一位名叫阿當斯(Tony Adams)的領袖,他用手摟着我然後說:『你確實是犯下了錯誤,但不用擔心,向前看吧。』對我來說,他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我餘生也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時刻。」

碧咸說阿當斯跟他說的那番話,他一生都不會忘記。(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