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爆炸案|伊朗人民再次痛心疾首 反制措施如箭在弦?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2024年1月3日下午,伊朗東南部城市克爾曼市發生連環爆炸案,造成至少95人死亡,超200人受傷,死亡人數可能會繼續上升。

4年前的同一天,伊朗「三號人物」、伊朗革命衛隊前高級將領蘇萊曼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遭遇美軍三枚導彈襲擊,當場死亡,終年62歲。

作者: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孫德剛

4年來,伊朗人民並沒有忘記蘇萊曼尼,這次的爆炸事件均發生在通往蘇萊曼尼陵墓的道路上。在一片恐慌和血泊中,伊朗人民再次感受到了4年前的那種震驚和憤怒。

爆炸發生後,觀察者網連線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孫德剛,第一時間帶來解讀。

觀察者網: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是,誰幹的?以色列?伊朗國內反對派?還是美國指使的?

孫德剛:從這次爆炸的手段來看,伊朗國內分裂勢力包括「俾路支解放軍」發動襲擊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從最近美國和以色列同伊朗的軍事博弈時間點來看,美國和以色列背後操縱和介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已經表示,美國沒有關於爆炸的「任何獨立資訊」,國務院「沒有理由相信以色列參與其中」。(Getty)

我們看到最近以色列對伊朗及其代理人發動了多輪打擊,去年12月底空襲敘利亞,造成伊朗駐敘利亞的高級顧問穆薩維喪生。今年年初,以色列無人機襲擊了位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哈馬斯辦公室,造成哈馬斯政治局副主席阿魯里在內的7名哈馬斯成員喪生。美國在伊拉克也發動了多輪針對「真主黨旅」(Kataib Hezbollah)的軍事行動,在紅海沿岸對也門胡塞武裝船隻發動襲擊。

如果把這一系列軍事行動串起來的話,可以發現美國和以色列在對伊朗及其代理人發動多點式精准打擊,所以這次伊朗境內的恐怖襲擊,和美以近期的軍事行動具有延續性,時間點又正好是蘇萊曼尼遇刺4周年,所以不排除美以策動伊朗內部的一些勢力發動了此次襲擊。

觀察者網:不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已經表示,美國沒有關於爆炸的「任何獨立資訊」,國務院「沒有理由相信以色列參與其中」。這是故意撇清關係嗎?

孫德剛:我認為是這樣的。美國今年要面臨大選,不願意和伊朗正面對抗,而且如果直接回應的話,意味着美國支持恐怖主義,所以美國第一時間與此次恐怖襲擊撇清關係,我相信以色列也會撇清關係或者拒絕表態,並把所有責任推給伊朗境內包括俾路支、ISIS這些恐怖組織。

但是從襲擊手段以及襲擊時間來看,和近期美以對伊朗及其代理人的打擊,在邏輯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現在我們看不到更多的資訊,只能是猜測美以有策應襲擊的可能性,至少是裏應外合。

觀察者網:其實在這次以色列發起對哈馬斯的報復之前,美國是想要從中東撤出的,但又被以色列給攪和進去了。巴以衝突之後,是不是意味着美國的中東戰略會發生改變,重新加大對這一地區的投入?

孫德剛: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的全球戰略具有一致性,都認為美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大國,把美國全球領導力的下降歸咎為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大國在印太地區對它構成了挑戰,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歐洲大國在北大西洋對它構成了挑戰。當前,美國的首要任務是應對大國戰略競爭,包括中美科技競爭,以及和俄羅斯的軍事競爭。

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應對大國戰略競爭,包括中美科技競爭,以及和俄羅斯的軍事競爭。(Reuters)

所以實際上,美國政府認為伊朗其實跟美國不在一個重量級上,中東消耗美國太多精力,甚至成為一個包袱,削弱了美國與中俄進行戰略競爭的能力,所以想從中東抽身。但是中東的局勢發展,又把美國拉回來了。所以從去年10月7日巴以衝突之後,美國又被迫捲入中東紛爭,因為維護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被視為美國在中東的主要利益。

觀察者網:實際上這次巴以衝突以來,以色列清除哈馬斯的決心非常大。伊朗也是他們行動中的一環嗎?

孫德剛:去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此後以色列多次揚言要進行報復,第一階段的報復主要是針對巴勒斯坦境內的哈馬斯,目前處於報復的第二階段,多點、多線對伊朗進行打擊。

在打擊伊朗為首的「抵抗聯盟」過程中,我們看到美國和以色列似乎存在一定的分工:美國主要打擊也門胡塞武裝以及伊拉克的真主黨旅,以色列主要打擊的是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在破壞和打擊伊朗問題上,美以則開展共同行動。

從美國和以色列的角度來看,哈馬斯是伊朗領導下的「抵抗聯盟」的成員,也是伊朗的代理人。哈馬斯只是標,打擊哈馬斯只能治標,最後治本還是要解決所謂伊朗威脅問題。美以認為,不去給伊朗製造混亂,以色列就會陷入被動,周邊環境是不會得到改善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美以現在其實是想在伊朗境內和周邊製造更多麻煩,迫使伊朗從戰略攻勢轉向守勢。只有這樣,以色列的安全環境才能得到改善。

觀察者網:和四年前蘇萊曼尼遇刺時一樣,伊朗已經表示誓言要「復仇」。您認為接下來伊朗會不會有一些實質性的舉動?

孫德剛:伊朗的反制措施已經開始。在穆薩維葬禮結束的第二天,伊朗就絞死了四名藏身在伊朗的以色列特工,後面可能還會加大國內的肅清和反間諜力度。

第二個反制措施就是進一步支持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和伊拉克真主黨旅等,讓他們針對美國和以色列的硬目標和軟目標發動更多襲擊,迫使美國和以色列多點佈局和疲於應對,難以將矛頭全部指向伊朗,在伊朗境內發動更多襲擊。

筆者認為,伊朗的反制措施已經開始,圖為2020年8月伊朗公佈的一枚導彈在伊朗境內發射。(Getty)

第三個反制措施,很可能是在戰略上推動伊朗核計畫。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以來,伊朗核問題已拖了很多年,伊朗一直處在核門檻上,但沒有越過去。如果美國和以色列進一步打擊伊朗,甚至在國內製造更多的麻煩,為維護政權安全和自保,不排除伊朗在核問題上再往前走一步,在政治上給美國施壓。

觀察者網:這樣中東局勢只會越來越危險。這輪巴以衝突後,大家就一直在擔心加沙地區的衝突會不會擴大。此次伊朗遭受連環爆炸,會不會成為中東戰爭的加速器?

孫德剛:巴以衝突至今,性質已經發生變化。去年10月7日開始,主要矛盾方是巴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以色列和美國為一方,伊朗為代表的抵抗聯盟為另一方,衝突已經發生了外溢,也在升級。

以前伊朗問題還只是海灣地區的問題,巴以衝突是一個地中海東部的問題。接下來中東地區會多點爆發衝突,從地中海到紅海再到波斯灣,衝突會連成一片。

觀察者網:但從阿拉伯國家的表現來看,巴以衝突到現在已經快3個月了,阿拉伯國家在軍事上並沒有統一行動,只有一些口頭上的譴責。這是不是說明,現在大家更願意明哲保身,並沒有意願捲入和挑起更大的軍事衝突?

孫德剛:阿拉伯國家有22個,各國國情、制度和資源稟賦不太,都有自己的利益取向和外交戰略,有些跟美國關係友好,不願意在巴以問題上站在美國的對立面。此外,對哈馬斯和伊朗為主導的抵抗聯盟,不同阿拉伯國家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些甚至還持保留態度,只有敘利亞、伊拉克真主黨旅、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力挺伊朗。有些國家對伊朗持警惕和懷疑的態度,視伊朗為什葉派的代言人和潛在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國家對外政策具有多元化,絕大部分國家採取了對沖策略或中立政策。因為阿拉伯國家自身內部的經濟問題普遍嚴重,如果再捲入到一場軍事衝突之中,會牽扯更多的精力。所以絕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其實是保持一種中立政策,不願意捲入衝突。

觀察者網:會有這樣一個契機,或者刺激性事件,讓阿拉伯國家加入到衝突當中,或者說以更積極的態度去解決目前中東面臨的問題嗎?

孫德剛:現在很難,阿拉伯國家主要面臨的問題還是在國內民生治理。俄烏衝突之後,阿拉伯國家內部糧食安全、收支平衡、青年人就業、金融安全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在此背景下,阿拉伯各國都會選擇在外交上儘量避免捲入衝突,只有這樣才能夠集中精力來應對國內問題。

對於中東地區的衝突,阿拉伯國家總體上束手無策的,缺乏解決熱點問題的共識與能力。在巴以衝突這一點上,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儘管通過決議,但很難有所作為。廣大阿拉伯國家儘管在政治上和道義上支持巴勒斯坦,但是行動上恐怕還很難形成步調一致的統一戰線。

2023年12月28日,人們聚集在伊朗德黑蘭參加伊朗革命衛隊高級顧問穆薩維的葬禮。(Reuters)

觀察者網:其實我還想說說蘇萊曼尼遇刺這件事情,儘管已經過去4年了,但我們看到伊朗人民還在紀念。對於伊朗來說,蘇萊曼尼遇刺對他們意味着什麼?去年12月底您剛剛去過伊朗,當地社會氛圍發生了哪些變化?

孫德剛:伊朗一直認為自己是地區強國,它在周邊地區利用抵抗聯盟和什葉派的影響力,在中東乃至中亞建立了非常強大的網路,目的就是反對地區霸權國以色列,以及反對全球霸權國美國。

蘇萊曼尼號稱伊朗的三號人物,2020年初他被美國定點清除,其實對伊朗觸動很大,特別是精神上成為創傷性事件,迫使伊朗不光要關注境外安全,也要注意國內安全。蘇萊曼尼遇刺,以及後來的核子物理學家法克里扎德遇刺身亡,也暴露出伊朗的情報能力和國內安保其實面臨諸多漏洞,對伊朗的信心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4年過去了,伊朗人民內心的傷痛還在。為了紀念蘇萊曼尼,伊朗外交部下屬智庫政治與國際問題研究所(IPIS)把辦公大樓更名為「蘇萊曼尼大樓」,有一種臥薪嚐膽的涵義。

以色列和美國對伊朗的打擊,激發了伊朗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客觀上幫助了伊朗國內的保守主義勢力,進一步彌合了伊朗內部的分歧。無論是在議會還是在政府中,保守主義勢力處於絕對強勢,改革派得不到支持,政治空間也變小了。

觀察者網:在和學界的交流中,他們對目前伊朗在中東的處境是如何研判的?認為伊朗在巴以衝突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孫德剛:從伊朗的角度來講,儘管國內經濟面臨很大困難,民生問題突出,但是伊朗作為政治大國,依然信心滿滿,認為同美以博弈的時間在自己一邊。伊朗學界認為在巴以衝突中,美國和以色列在中東的影響力在下降,美國和以色列是被國際社會孤立,伊朗、土耳其和沙特這三駕馬車在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形成了團結和統一,所以時間在伊朗一邊。

伊朗還強調自己是地區大國,離開伊朗,中東任何問題都沒法解決,包括巴以問題以及也門、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問題等。在中亞地區,離開伊朗,阿富汗問題也解決不了。伊朗收容了數百萬的伊阿富汗難民,聯合打擊毒品走私,成為阿富汗利益攸關方。

所以伊朗的自我認知是,伊朗是地區樞紐國。隨着時間的推移,美國和以色列會進一步被孤立,硬實力和軟實力會持續下降,因為他們站在了人類公平與正義的對立面,而以伊朗為代表的力量是正義的抵抗力量;伊朗不是在爭霸,而是反霸。

伊朗自認為是地區大國,離開伊朗,中東任何問題都沒法解決,包括巴以問題、黎巴嫩問題等。(Getty)

10天前我們在伊朗交流考察,也感受非常強烈。首先,伊朗認為自己是文明古國,是文明型國家;第二,伊朗是政治大國,成為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組織和伊斯蘭合作組織的重要成員;第三,伊朗是軍事強國,軍事力量號稱西亞第一。現在伊朗的主要問題還是在國內經濟、就業等民生問題上,經濟增長乏力,金融系統脆弱。如果伊朗不儘快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就會上升為安全問題,也會給外部勢力可乘之機。

觀察者網:年初和伊朗相關的還有個事情是金磚擴員,伊朗也在其中。新加入的五位成國中,四個位於中東。伊朗等中東國家的加入後,將給地區發展和國際秩序重構帶來哪些影響?

孫德剛:伊朗認為要從地區強國上升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必須要有戰略縱深。目前來看,伊朗的政治目標清晰,在戰略上形成了三環態勢:一環是和西邊的阿拉伯國家實現了外交關係正常化,包括去年在中國的斡旋下,和沙特、巴林、蘇丹、也門等實現了和解,在伊斯蘭合作組織中不再被孤立。第二環就是在東部,2023年伊朗加入了上合組織,在歐亞腹地拓展了戰略縱深,獲得可靠的大後方。第三環是在全球南方,伊朗成為金磚國家組織新成員,擴大了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

儘管上合組織和金磚國家組織不是軍事同盟,但是對於伊朗來講,加入這兩個組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伊朗也因此認為自己實現了作為地區強國的戰略目標,政治和安全環境得到了大幅改善。伊朗擺脫西方對它的孤立和封鎖,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在美以共同打壓下,接下來伊朗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