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手機App偷聽了嗎?私隱危機全解析 3大保護方法趕緊學起來
在訊息時代,手機已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中樞,各種App極大地便利了生活,然而,其引發的隱私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
不知從何時起,許多人發現一種詭異現象:日常聊天提及的物品,如一款新上市的電子產品、某種小眾美食,隨後打開購物或資訊類App,相關廣告竟精準彈出,宛如手機在「偷聽」。你以為這是巧合?實際上這都是你的手機偷偷聽到的或者算出來的。
最近,羅永浩微博的一個問題,也讓手機隱私話題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他表示:為什麼大家都在抱怨被各種App偷聽和推送廣告,但沒有廠商做物理關閉麥克風的手機,是因為廠商跟軟件行業的利益捆綁太深嗎?
APP 兩大「偷聽」操作,幾乎人人中招
App究竟如何實現這種看似「偷聽」 的操作?從技術層面剖析,主要有兩大路徑。
其一,調用手機麥克風權限。部分不良App打着正常功能需求的幌子,在用戶不經意間獲取麥克風權限。一旦得逞,當用戶正常交流時,App便可悄然錄音,再將這些語音數據傳輸至後台服務器,運用語音識別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從中提取關鍵詞,推測用戶興趣偏好、消費意向,進而推送精準廣告。
曾有人做過驗證實驗,給一款app授予麥克風錄音權限,待程序正常運行、人們如常交流時,切換到後台查看,赫然發現已生成一段時長几十秒的語音數據,導出核對後,內容竟與現場交流毫無二致。
其二,利用側信道技術,這是一種相對前沿且複雜的手段。它通過分析手機傳感器數據、網絡信號特徵等間接訊息,如設備的加速度、陀螺儀數據,結合用戶使用App的行為模式,推斷出用戶所處環境和可能討論的話題,以此實現對用戶興趣的洞察。不過,側信道技術實現難度大,應用並不廣泛。
手機App時刻偷聽你聊天內容?
APP偷聽不僅侵犯意思 而且違法
App「偷聽」式的隱私侵犯危害不容小覷。首當其衝的是個人訊息泄露風險大增。當App肆意收集麥克風數據,姓名、地址、聯繫方式等敏感訊息極有可能被泄露。不法分子獲取這些訊息後,可能用於精準詐騙,如偽裝成熟悉的機構或個人,以各種藉口誘導用戶轉賬匯款,致使財產損失。
其次,嚴重干擾正常生活。大量基於隱私窺探的精準廣告充斥手機屏幕,不僅浪費用戶時間,頻繁推送還會對用戶造成精神干擾,破壞使用手機的愉悦體驗。長此以往,還可能導致個人隱私空間被壓縮,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感降低,時刻擔憂自己的言行被窺探、利用。
從法律條文層面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訊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訊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訊息保護法》更是詳細界定了個人訊息處理活動中的各類規範,其中收集行為作為關鍵環節,若 APP 違反這些規定,就構成違法。
延伸閲讀:小屏iPhone絕跡?Apple停產6吋以下機型 大屏需求要轉向摺疊機(點擊連結看全文)
三大方案隱私保護 讓APP偷聽風險降到最低
面對App「偷聽」的隱患,廣大用戶該如何做呢?在權限管理方面,用戶應養成定期檢查權限設置的習慣。打開手機「設置」,進入 「隱私」板塊,查看 「麥克風」選項,將那些沒有實際通話需求的App權限關閉。
比如,一款簡單的手電筒App,若申請麥克風權限,極有可能存在隱私風險,應果斷拒絕。同樣,對於相機、通訊錄、位置訊息等權限,也需謹慎授予,僅對真正有必要使用這些權限的App開放。以iOS系統為例,用戶還可在「私隱與保安」 設置中,關閉「允許 App請求跟蹤」,減少App對個人行為的追蹤。
在App下載和使用環節,務必選擇正規應用市場,如蘋果AppStore、華為應用市場等。正規應用市場有嚴格的審核機制,能有效過濾大部分帶有惡意代碼、存在隱私風險的App。對於來歷不明的App,即便功能再誘人,也不要輕易下載安裝。在註冊新App賬號時,仔細閲讀隱私政策,對於非必要提供的個人隱私訊息,如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堅決不提供;若可簡化提供,如僅提供暱稱而非真實姓名,應選擇簡化方式。
此外,藉助手機系統和App自身的隱私保護功能也至關重要。許多手機系統自帶「限制廣告跟蹤」功能,開啟後可打亂廣告商依據過往數據鎖定用戶的節奏。例如,Android手機可點擊「設置 -設備與隱私-設備識別與廣告」,打開「限制廣告跟蹤」 並重置「設備標識符」。一些App內部也提供隱私設置選項,如微信,用戶可依次點擊「設置 -關於微信-隱私保護指引-隱私政策-廣告-關於廣告-管理」,手動關閉「個性化推薦廣告」按鈕(不過該操作僅生效半年,期滿後需重新設置)。
點評:
個人手機隱私保護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廣大用戶提高警惕,掌握正確方法,從權限管理、App下載使用等多方面入手,築起堅實的隱私保護防線。只有這樣,才能在享受數字時代便捷的同時,守住個人隱私的安全底線,不被肆意窺探和侵犯。
延伸閲讀:蘋果稱霸手機市場佔23%攬54%收入 Android陣營vivo/小米增長亮眼(點擊連結看全文)
【本文獲「中關村在線」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