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Deck硬件設計優秀 軟件完全開放 但注定是個小眾產品?

撰文:中關村在線
出版:更新:

如果按使用場景來分類,遊戲市場大概可以被分為三個流派:PC遊戲擁有最好的畫質和龐大的遊戲庫;主機遊戲使用方便,也擁有不少獨佔遊戲,主要佔據客廳;手機遊戲便攜性最好,只要有電有信號在哪裡都能玩。看起來三方各佔一個生活場景,井水不犯河水。

但卻總有人不甘心於只佔一角,希望把觸角伸到移動遊戲這個更大的市場裡。先是老任家的Switch憑藉類掌機的形態實現了客廳和移動場景的通吃,然後一眾初創企業揭竿而起,紛紛做起了類掌機形態的便攜電腦,居然也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在這樣的情況下,手握Steam這個遊戲銷售渠道、擁有多年遊戲軟硬件開發經驗的Valve的入局無疑掀起了又一波高潮。含著金湯匙出生的Steam Deck自發布以來就獲得了眾多關注,更是有不少玩家慕名選擇了入手,我就是其中之一。

但與我想像中「到哪都能玩」的理想場景不同,拿到Steam Deck的一周裡,我幾乎沒拿它玩過遊戲,而不斷出現的軟硬件故障更是讓我最終選擇了退貨,下面就是我這一周與Steam Deck相處的經歷,以及它為甚麼注定小眾。

▼▼▼Steam Deck用後感▼▼▼

+34

1)從滿心歡喜到黯然退貨,我經歷了甚麼?

在2月初,京東國際自營的Steam Deck包稅價一度來到了3000塊以內,對於垂涎Steam Deck已久的我無疑是個巨大的誘惑。最終我以2969元的價格在京東入手了64GB版本的Steam Deck。事後來看,從京東購買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不過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

Steam Deck根據硬盤容量不同分為三個型號,64GB、256GB、512GB。其中64GB的硬盤為eMMC,其餘兩個型號則為NVMe制式。除此之外,三個型號在主要規格上保持一致,均使用了AMD的定制APU搭配16GB記憶體。考慮到不同型號之間的大額差價以及Steam Deck相當好拆的設計,我自然也和大多數用戶一樣選擇了64GB丐版加後換硬盤的組合。

機器到手後,自然是要開機激活開始使用了,但在這第一步上我就卡了殼。由於國內網絡環境的限制,我的Steam Deck在開機檢查系統更新的步驟上就出現了卡死,不得不讓我花費了半小時排查家裡的網絡環境。

進入系統後,現在的SteamOS相比首發評測裡的半成品狀態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除了偶發的卡頓外,已經可以流暢的進行操作。首頁展示了你最近在玩的遊戲,你也可以在庫頁面查看自己Steam遊戲庫中的遊戲或者在商店頁選購遊戲。

在商店裡,V社為Steam Deck提供了專區,集中展示可以為Steam Deck提供完整支持的遊戲,同時在商店裡搜索遊戲時也會顯示該遊戲是完整支持(綠色對勾)、部分支持(黃色嘆號)、不支持(灰色橫槓)或者尚未測試(灰色問號)。

可能有朋友會好奇Steam Deck為甚麼會有兼容性問題,這是因為V社並未讓Steam Deck搭載主流的Windows系統,而是在Debian這個非商業性Linux發行版進行了深度定制,V社官方將其稱為SteamOS。

考慮到Steam商店中售賣的絕大多數遊戲都僅提供Windows版,V社在Linux系統流行的Wine的基礎上定制了自己的遊戲兼容層Proton,讓這些遊戲得以在Steam Deck上運行,但由於這個兼容層並不能提供完整的WIndows支持,有一些使用特殊反盜版技術的遊戲往往會出現不兼容問題。

但對於我來說,事情根本沒有進展到這裡。從我拿到Steam Deck的第二天起,它就出現了一個十分影響使用的問題——花屏卡死。一開始是出現在睡眠後剛剛喚醒的時候,後來逐漸在日常使用中也會出現,只能靠強制重啟才能解決。

我懷疑過自己更換的硬盤,但換回原廠硬盤後問題如故;懷疑過系統問題,但重刷系統後一樣沒有解決問題。最後我只能認為我這次是遇見了硬件上的品控問題,我「中獎」了。

作為國內不提供保修的海淘產品,在京東購買Steam Deck的優勢這時就體現出來了。當我申請售後後,京東在兩天內迅速給出了退貨的處理結果,整體體驗算得上是十分順暢了。

2)Steam Deck為甚麼只會是個小眾產品?

在經歷了可以算是「勉強」使用Steam Deck的幾天后,我倒是對它的存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想明白了為甚麼它的熱度如此之高,身邊卻很難看到的原因。

在我看來,Steam Deck無法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Steam Deck不是一款「開箱即用」的產品。想在Steam Deck獲得一個不錯的遊戲體驗,你需要折騰的事情太多了。想打開遊戲,你可能需要下載對應廠商的啟動器;想獲得更好的操作體驗,你需要在按鍵映射上花更多心思;想讓Steam Deck的遊戲續航更久,你需要摸索遊戲裡的功耗限制。的確,Steam Deck在系統上的開放性遠超傳統主機,這無疑能滿足那些熱愛折騰的用戶,但深層問題是V社在生態上的無能為力。

作為一個遊戲銷售渠道,Steam對開發商基本沒甚麼約束力,自然難以推動開發商為新的硬件設備進行針對性優化。這樣的結果就是V社不得不反過來讓Steam Deck去適應現有的遊戲生態,比如說Steam Deck在操控上就提供了手柄按鍵、觸控板、觸摸屏三套硬件,針對不同設計的遊戲提供不同的適配方案。

但如此大的工作量,對於V社這樣一個輕量級的企業顯然無法快速完成。不僅如此,這還帶來了一個副作用:bug不斷發生。在我使用Steam Deck的一周裡,我遇到了桌面卡死、SD卡無法識別、無法進入USB引導、遊戲隨機閃退等一系列的問題,對於大眾用戶來說,這樣的使用成本太高了。

最後

Steam Deck的理想真的很豐滿,一個世界最大的遊戲庫在你手中隨叫隨到,想玩的時候就快速喚醒,回家也能把存檔隨時同步到電腦。但對於V社這樣一家小企業來說,這個工程太大了,大到它自己肯定無法完成。所以Steam Deck只能帶著一套優秀的硬件設計和幾乎完全開放的軟件,去吸引那些願意折騰也有能力折騰的資深用戶。它很好,但只適合那些懂它的人。

延伸閱讀:4款Steam高難度遊戲盤點 《隻狼》之外仲有不同風格「類魂遊戲」

+21

【本文獲「中關村在線」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