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大便了嗎?新研究算出排便「黃金頻率」一星期幾次才正常?
大便的頻率竟與健康息息相關!根據《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一項研究顯示,排便頻率對生理機能和長期健康有顯著影響,每天排便一到兩次堪稱「黃金頻率」。若長期便祕的人,可以透過大量飲水、定期運動和攝取更多蔬果改善。
【圖輯】點圖放大看懶人包👇👇👇
根據《法新社》報導,過去曾有研究指出,便秘和腹瀉分別與較高的感染和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有關,但這些發現是在病患身上觀察到的,難以斷定排便異常是病因還是結果。
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SB)資深研究員吉本斯(Sean Gibbons)和他的團隊從1400多名健康成年志願者收集臨床、生活方式和生物數據,包括血液化學、腸道微生物組、基因等,並將參與者的排便頻率分為四組:便秘(每週一到兩次排便)、低頻正常(每週三到六次)、高頻正常(每天一到三次)和腹瀉。
研究發現,當糞便在腸道中停留過久時,微生物會耗盡可用的纖維素,轉而發酵蛋白質,產生對腎臟特別有負擔的毒素,如對甲酚硫酸鹽和吲哚硫酸鹽。吉本斯指出:
「我們發現,即使在便秘的健康人群中,血液中這些毒素也會上升。」
【相關圖輯】大便從不用衛生紙!一家六口共用毛巾擦屁股:不如想像中那麼髒(點圖放大瀏覽👇👇👇)
反之在腹瀉情況下,研究團隊發現了炎症和肝損傷的臨床化學指標。吉本斯解釋,腹瀉期間,身體會排出過多的膽汁酸,而肝臟原本會回收這些膽汁酸以溶解和吸收膳食脂肪。
每天排便一到兩次的「黃金頻率」族群中,與健康相關的纖維發酵腸道細菌「嚴格厭氧菌」(strict anaerobes)大量繁殖。然而,吉本斯強調,需要更多研究來更精確地定義這個最佳範圍。
數據統計顯示,年輕人、女性和體重指數(BMI)較低的人排便頻率偏低。吉本斯表示,男女之間的荷爾蒙和神經差異可能解釋了這一差距,以及男性食量普遍較大。
另外,透過將生物數據與生活方式問卷配對,研究團隊點出屬於排便「黃金頻率」的人的特徵。吉本斯說:「最大的信號是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及大量飲水、定期運動和多吃植物性飲食。
【相關圖輯】女子難忍男友經常大便崩潰提分手 過來人怒批:你沒病根本不懂!(點圖放大瀏覽👇👇👇)
延伸閱讀:
【本文獲「TVBS新聞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