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7個小秘密 璇宮創辦人同張敬軒有淵源 員工咁樣學英文

撰文:楊羨庭
出版:更新:

【皇都戲院/一級歷史建築/保育/新世界發展】有68年歷史北角皇都戲院,早前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去年由新世界發展投得所有業權,並啟動保育計劃,近日在復修動工前,特別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歷史體驗活動,讓公眾更了解皇都的前世今生,認識其珍貴的價值,以下為導賞團的7個精選驚喜位。

有68年歷史北角皇都戲院,早前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去年由新世界發展投得所有業權,並啟動保育計劃。(楊羨庭攝)
+3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

1.皇都戲院前身「璇宮」辦創人同張敬軒有淵源?

璇宮戲院(即皇都戲院前身)由俄羅斯裔猶太人歐德禮(Harry Odell)創辦,他於1952年引入這種「劇院式戲院」,為當時的演藝人員提供表演平台,應其人脈之廣邀請到外國音樂名家輪流登台,目前戲院內其中1個舖位,就是模仿成他當年的辦公室以示致敬。

有趣的是,歐德禮跟歌手張敬軒都有些淵源,原來他目前用6位數字所租住的古老大屋「Alberose」,正是歐德禮的舊居,前年其媳婦Molly Odell曾與家人由海外到香港,就到張敬軒家中參觀互相交流,軒仔更形容是「感動的一天」。

目前戲院內其中1個舖位,就是模仿成他當年的辦公室以示致敬。(楊羨庭攝)
+6

2.璇宮早午晚演出票價相差近百倍

璇宮當年被稱為「民間大會堂」,只看建築的氣派裝潢,必定以為是上等人士才能進出的地方,但根據展覽資料顯示,旋宮當時分為中午、下午及晚上3個表演時段:中午時分放映粵語片,票價僅2毫、4毫及7毫;下午則有高歌豔舞表演,分前座、後座、廳座、超等及廂座,由1.5元至3.5元不等;夜晚就是頂尖古典音樂和西方歌舞表演,由4.7元至20.6元不等,而當年馬姐1個月人工大概30多元,由此可見,夜晚確實為上流人士的娛樂場所,大家都會盛裝打扮觀賞表演。

展覽展出了當年皇都戲院發售的戲票。(張浩維攝)

3. 1.5萬元買樓不是夢

不過,璇宮戲院還是敵不過洪流,於1957年底結業,易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開業,成為香港早期的一站式娛樂地標,旁邊的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2座共221個住宅單位。展覽就模仿了當年的賣樓書,從上面的平面圖可見,單位四四正正,間格非常實用,1個住宅單位售14,200元起,還可以分12個月或24個月付款,相較現今買樓要「供到退休」的常態,令人更感年代遠去。

展覽模仿了當年的賣樓書,從上面的平面圖可見,四四正正,間格非常實用。(楊羨庭攝)

4. 拱橋式屋頂不只為美觀獨特

皇都戲院建築上最多人留意,必定是天台的拋物線型桁架,很多人或會以為設計是為美觀或帶來獨特的風格,但原來用拱橋式屋頂以製造無柱室內空間,令整個千人院廳內完全沒有支柱阻擋觀眾看戲,此設計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不過天台「飛拱」暫時都未有開放,活動只提供以霓虹燈製作的模型,讓大家「望梅止渴」。

皇都戲院天台的拋物線型桁架成焦點。(楊羨庭攝)

5. 1971年皇都戲院電影票房排名

活動展出多件與戲劇相關的歷史舊物,包括舊戲票、員工入職申請登記表等,還有1份1971年有在皇都戲院上映的電影票房排名記錄,原來當年在該院上映電影片,最高票房正是由邵氏公司出品、姜大衛和狄龍主演的《無名英雄》,收入達1,201,152元。

展覽展出了1份1971年有在皇都戲院上映的電影票房排名記錄。(楊羨庭攝)

6.教員工同客人英語溝通「貓紙」

舊物中還發掘了1張英文筆記,由於不少外語人士都會前來看戲,戲院因而印製了1份「貓紙」,詳列員工在不同情況時可以怎樣用英語跟客人溝通,包括放映電影、時間、片長等資訊,非常有趣。

舊物中還發掘了1張英文筆記,由於不少外語人士都會前來看戲,戲院因而印製了1份「貓紙」,詳列員工在不同情況時可以怎樣用英語跟客人溝通。(楊羨庭攝)

7. 皇都的隱藏歌單

1980年代皇都戲院商場內的「偉倫唱片」,是當時流行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引入少有的英倫歐美音樂唱片,或日本流行曲及粵語金曲,成為一代又一代熱愛音樂的人駐足流連之地。是次展覽就在「偉倫唱片」的舊舖位設一幅唱片牆,不但是文青打卡位,更有隱藏歌單供大眾下載,好好感受屬於那輝煌時代的旋律。

1980年代皇都戲院商場內的「偉倫唱片」,是當時流行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楊羨庭攝)

皇都戲院歷史體驗活動「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將舉行至4月30日,有意參觀人士可於網上登記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填寫網上問卷後,有機會獲邀參觀。

【豪華戲院集體回憶】豪華戲院昨日(29日)低調「落幕」,引起不少觀眾街坊大呼不捨。影院大、夠懷舊是大家對它的第一印象,票價不合流地便宜更成為學生哥和月光族的恩物,有網民則分享在其中的看戲回憶,如煙味纏身、粗口橫飛,但這份貼地情懷在香港地已買少見少。(01製圖/資料圖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