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蘇格蘭.上】吸毒露宿以後 從囚犯銀樂隊走出來的風笛手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最近幾個月,深水埗區頻頻傳出「勇敢的蘇格蘭」(Scotland the Brave)曲調,還是以高亢的蘇格蘭風笛吹出。
吹奏者是國昌,今年60歲。「風笛中間的組件是風袋、裡面都是空氣,原理是用空氣延續聲音令之不會中斷。」風笛是冷門樂器,擁有此特殊技能的國昌,大半生卻沒有善用。「現在老了,不夠氣。加上中間吸過毒、卅多年沒吹,功力已大不如前。」
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風笛起源為戰爭時以尖銳清亮的聲音傳遞軍令,今日國昌重拾故技,也吹奏起與黑暗戰鬥的進行曲。

最近數月,國昌在區內公共空間苦練風笛。(麥佩雯攝)
風笛原理是以風袋內的空氣發聲,輕巧便於攜帶。(麥佩雯攝)

孽下──和風笛的緣份

國昌人生最光明的日子,都有風笛相伴。「以前在歌連臣角(懲教所)時,日日練習(風笛)數小時。大時大節要表演,可以一邊步操、一邊連續吹十多首歌。」說起曾任各盛大場合如懲教署人員畢業典禮的表演嘉賓,他洋洋得意,即使已是近40年前的往事。「我當時企銀樂隊right marker即右邊第一個,是全隊靈魂來的。」

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昌因在飯堂工作經常出入黃竹坑警察學堂,初次接觸到風笛。至1973年,他17歲因行劫入獄,進入專收容未成年男囚犯的「歌連臣角懲教所」,又加入全港唯一一支由少年囚犯組成的「步操銀樂隊」。「未成年囚犯不用工作,而是半日讀書、半日興趣活動,我選擇加入銀樂隊。」他會吹風笛,是孽下的緣份:「算是自願加入吧,但你不加入樂隊也要加入別的。導師教導少許技巧後,平日都是自己練習,日日吹3至4小時,牢內有幾枝質素麻麻的笛任吹。如果即將有大型表演,就和其他隊友夾歌、還要同時訓練步操。」

「那幾年進步最多。其他囚友都要練習接近一年才會吹奏,剛學會就要出獄了,表演時常常濫竽充數。囚犯中差不多只有我,練習數月就學會,能完整吹出所有曲目。」

「卅多年沒吹,功力大不如前了。」(麥佩雯攝)
國昌抄下練習曲目。(麥佩雯攝)
國昌將風笛和帽子直接放在橋底地上,並不怕髒。(麥佩雯攝)

丟失意義──沒有風笛的40年

只是少年會長大、囚犯會出獄,國昌離開歌連臣角後,除了因答應所長翌年新年回去表演,這40年來沒有再吹奏過風笛。「找不到哪裡有賣!這種樂器太冷門了。而且我猜,當年就算找到也買不起,應該很貴。」據國昌所知,當年在步操樂隊的其他囚友,死的死、失聯的失聯,唯一一個聯絡上的,已多年沒有玩音樂。

丟失風笛的日子,他的人生再次失控。重覆坐牢、毒癮日深、年老失業,2010至2015年期間露宿在深水埗通州街橋底。曾經,他以為自己會如此渡過下半生,直至遇上「瞓街牧師」林國璋。他開始戒毒、上教會、搬離橋底。數月前與牧師聊天,說起自己會吹蘇格蘭風笛,大家半信半疑,但牧師還是替他借到一支風笛,「一開始我還吹不響,太久沒吹了」。這數個月他天天苦練,終重拾當日數成功力。不久前他在教會表演,觀眾不多,但獲得如雷貫耳的掌聲,國昌靦腆而笑。

但練習場地令他有少許困擾。「因風笛聲音極為響亮,不能在家裡練習,會吵到同住的哥哥。在近民居的公園練習也曾被投訴擾民,只好找些極偏僻的地方。」因此最近數月,街坊可在深水埗公共空間裡看到一個練習風笛的白頭漢。不要驚訝,他只是在練習重新投入社會的勇氣。

歌連臣角懲教所步操樂隊
於1958年成立,隸屬懲教署歌連臣角懲教所,負責音樂演奏及花式步操表演。樂隊主要由風笛手、管樂和敲擊樂手組成,現時約有40名成員,均為在歌連臣角懲教所服刑的少年囚犯,另由數名懲教署職員及1名主任教師領導。
樂隊在懲教署各項活動中均會演出,亦會應慈善團體邀請在不同場合外出表演,每年演出達數十次。
全港多個懲教所中,只有歌連臣角(收容男性青少年)及勵敬(收容女性青少年)設有由在囚人士組成的步操樂隊。

歌連臣角懲教所步操樂隊主要由在囚青少年組成,已有逾半世紀歷史。(Facebook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