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2點不是一天的完結?一日之計在「放工」掌控生活時間更容易

撰文:大是文化
出版:更新:

編按:想更有效率地掌握每天的時間?心急的你不想浪費任何一分一秒?以下內容節錄自《能見度工作術》一書,或能讓你對「時間管理」有一個全新的想法,助你找出新的工作模式。

早上以最佳狀態全力投入工作後,自然就能提早完成各個任務,下午就能確實感受到待辦事項按計畫減少的成就感。此外,由於從早上就開始累積小小的滿足感,有助於保持積極的工作心態,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帶來愉悅舒適的感受。

我個人習慣在早上全力衝刺,但同時也抱持著「萬一無法維持到下班也沒關係」的心態。

我的想法是,只要在初期取得一定成果,即使後續的工作效率略有下滑,整體而言仍能保持良好的進度。就算真的感覺到效率正在下降,也能靠先前全力衝刺所累積的「成果存款」,讓我從容的休息、調整,轉換心情重新投入。

此外,如果能事先決定好下班時間,就能在下班前集中注意力。由於剩餘時間明確,必須有效的安排進度,避免工作堆積如山。如此一來,就能冷靜的分配工作和判斷優先順序,例如:這件事今天必須完成、那件事明天早上再處理也沒關係。

將下班時間視為一天的終點,也就是說,下班之後就是新的一天。我注意到這一點後,就將一天開始的基準設在下班時間。

我想,大多數人都是在固定的時間點起床,但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人為了工作而犧牲與家人相處或睡眠時間,導致作息紊亂。

這就表示,人們其實是為了「起床時間」的日常標準,不得不本末倒置的犧牲其他時光。如果能有明確的下班時間,就能在既定的時間到家,如此一來,就不會打亂家庭或個人的計畫,作息也會更有規律。同時,這也能確保充足的睡眠,避免睡眠不足影響到早晨的充沛精力,從而提高專注力。

對急性子來說,早晨是他們最能發揮實力的黃金時段。確保充足的睡眠,能讓他們每天都能穩定的發揮。

工作總有開始和結束。

然而,在著手一件事之前,起點往往是模糊不清、難以預測的。儘管我們可以透過擬定計畫來掌握進度、勾勒輪廓,但若缺乏明確的終點,就只能漫無目的的盲目奔跑。

正因如此,才要設定截止日期(終點)。設定期限後,就能從你安排的日程反推行動步驟,以適當的節奏前進。

我自己也將這個想法運用在日常的時間管理中。將下班時間視為一天的結束(截止日期),同時也是新的開始,讓我感受到自己正穩定的向前邁進。

相關文章:進步|成功人士怎煉成?關鍵在他們每天花4小時 做5件你不做的事

+11

做不來的事就交給別人

急性子的人憑藉迅速的行動力,在意識到自己能做到的同時,也能快速認知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如同第二章所提到的,在工作中,快速判斷自己的極限和弱點,並果斷放棄做不到的事情,轉而投入其他能做到的事,這種乾脆的態度會成為你的優勢。

如果能毅然決然放棄,就能將空出來的時間用於其他工作,或學習其他技能。

先承認自己做不到,將注意力轉移到找出無法做到的原因,就能加快修正的速度。

尤其在創意產業中,特別容易依賴個人特質。

例如,我原本大多是獨自完成網頁製作的企劃、設計、程式編寫和維護等所有流程,但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我發現有些工作自己無法勝任。從那之後,我開始強化團隊合作,而不是凡事都靠單打獨鬥。

在團隊中加入擁有自己缺乏的技能和專業知識的人才,就能將團隊的成果最大化。以往我習慣獨自完成的工作,現在則由企劃、文案、設計師、工程師等不同職務的人分工合作。

這個重大的思維轉變,讓我深刻體會到及早接受「做不到」的重要性。一個人能完成的工作量和能力是有限的。

隨著年齡增長,表現也會下滑。如果過於執著於一個人完成所有事情,就會一直困在同樣的工作中,無法突破。長遠來看,「自己做比較快」、「教別人太浪費時間」的想法會阻礙自身成長。

教導別人的確很花時間,也很麻煩,但如果部屬或後輩的能力提升,就能大幅提升團隊的整體能力和表現。作為領導者或前輩,自身也會獲得肯定。

這不僅適用於人力和時間,也適用於專業知識。

自主學習固然重要,但透過付費參加研討會、購買專業知識,或是委託專家協助,也能加快達成目標的速度。

有時,選擇單打獨鬥以外的方法才是最快捷徑,別忘了還有委託他人、請教他人、付費取得資源等選項。

相關文章:拖延症未必因懶惰而起!受情緒、焦慮5大原因引起「可這樣改善」

+11

如果你是急性子的領導者

延後處理自己的事情,對於不擅長配合他人步調的急性子來說,是非常犧牲、矛盾,也需要很大勇氣的舉動。但是,這也是一種以工作進度為重的策略。

如果你是一位團隊領導者,建議先完成能為成員做的事情,再開始自己的工作。就結果來說,這樣做才能高效完成工作。

減少等待指示的時間,所有成員就能更快著手工作,整體效率也會提升。此外,成員們也會對領導者總是優先考慮部屬而產生信任感。

雖然把自己的事放到後面處理,會拖延到一開始的進度,但你之後也會發揮急性子的特質,以飛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由於我的職位經常會收到成員報告、想法交流和諮詢等訊息,除非有其他非常緊急的事情,否則我會盡量放下手邊的工作,優先回覆他們。

對性急的我來說,什麼是最理想的狀態?比起只有自己的工作進度最快,營造出整個專案都能有效運作的狀態,我感受到的壓力更小。

即使暫時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也會因為進入「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工作」的模式,反而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升生產力。

相關文章:進步|忙是事實 但加班非宿命!5招提升工作效率 周末可這樣做

+12

列出清單,做完就打勾

如果無法掌握一天的工作量,只專注於眼前的任務,就會導致工作毫無計畫。這樣一來,可能會發生不了解還有哪些事情要做、每天都忙得像無頭蒼蠅卻無法完成工作、忽略重要任務等情況。

明明想快點完成、避免拖延、節省時間,卻在事後才發現效率反而更差。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首先要在工作或專案開始前,將自己必須完成的事項列成清單。如此一來,就能抑制倉促行事的衝動,避免遺漏,並順暢的完成工作。

明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就能將急性子的能量轉化為積極的動力,比起想到哪做到哪,工作效率會更高。

我十分建議,利用手機的提醒事項或待辦事項等功能來製作清單。

我個人是使用Mac和iOS系統內建的備忘錄應用程式。這個應用程式有製作核取清單的功能,勾選(完成)的項目會自動移到清單下方,積攢下來的完成項目就像是不斷累積的小小成就。同時,隨著清單上的待辦事項減少,也會讓人感到輕鬆。這完美滿足了「想要快點完成」的急性子心理,能帶給人滿滿的成就感。

在清單上,除了當天必須完成的專案名稱外,諸如回覆○○的信件、列印收據、確認○○的進度、倒垃圾等雞毛蒜皮的小事我也會一一列出來。我每天大約會有20到30個待辦事項。

一開始看到這麼多項目,會感到很大的壓力,但同時也會讓我燃起想要快點完成的欲望,眾多的待辦事項會轉化為迫不及待著手的動力。

有了這份待辦事項清單後,我就不再受「那件事怎麼樣了?」的雜念困擾。完成的事情也能乾脆的拋諸腦後。

當然,工作中也會隨時接到新的任務,我會在接到任務後立刻記在備忘錄上,完成後就打勾。不斷重複「新增任務→完成任務→標記完成」,將未完成和已完成的事項清楚分類,這種感覺真是太棒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看著滿滿的清單,可能會讓人產生一種「我一直在認真工作」的錯覺。

工作的價值在於成果,而非數量或忙碌程度。因此,在將任務新增到清單上之前,更重要的是思考:這項任務是否真的需要由自己完成,能否委託同事或外部合作夥伴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將工作列成清單,等同於視覺化自己的工作內容,且能進而引發思考。

相關文章:別再用20多歲思維工作!年過30「5件事」決定你事業能否越走越順

+12

立即回覆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法

急性子只要收到對方的訊息,就會想盡快回覆。然而,立即回覆不一定總是最好的做法。

如果是透過電子郵件處理行政事務,盡快回覆自然會讓對方感到開心;相反的,如果是需要仔細思考的事情,太快回覆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你只是套用了回覆訊息的模板、沒有認真思考。即使你在短時間得到很好的點子,卻讓對方產生這樣的誤解,那就太可惜了。這種情況下,建議先保留該想法,等到期限前再回覆。

以下是幾個適合優先回應的狀況:

.客戶或使用者的提問。
.問題處理。
.重要郵件。
.行政作業等需要其他人接續處理的情況。
.專案進度報告。
.初次接觸、詢問。
.確認時程或預約。

以下情況則建議稍微忍耐,不要馬上回覆(避免造成誤會或讓對方反感):

.企劃或想法的提案。
.複雜的報價。
.需要準確和可靠的調查、情報。

重點是不要只看任務本身,而是要觀察、體諒,並讓對方感到滿意。

學會根據狀況調整答覆的時機,就能從回覆速度快的人,變成速度快又準確的人,進一步提升對方對你的信任。

相關文章:時間管理|習慣Mutli-task非一定好 10個壞手勢隨時拖垮工作效率

+28

刻意留白

我身為一名設計師,我在設計中最重視的一個元素就是「留白」。

留白並非單純指什麼都沒有的地方,而是刻意留下有意義的空間。正是因為有了空白,才能感受到設計背後的餘韻,並產生良好的緊張感。

日曆上的空格、空閒的時間……一旦看到空白就會有一股想填補它的衝動,但有時候我們必須刻意留白。急性子可能不太具備這種思維。

性急的人往往會將注意力放在空著的部分,不自覺的想要填滿它。然而,沒有空間就意味著你無法吸收新事物。

更好的創意、對未來的思考,大多是在有餘裕的情況下產生的。

既然憑藉著急性子的特質,能順利的提前完成工作,那麼偶爾踩個煞車停下來也無妨。

儘管這看似停滯不前,但刻意創造空間,並利用空閒時間規畫未來、思考創意,這就像是對未來的自己進行投資,確實的向前邁進。

當你急急忙忙的行動、從一大早就火力全開、行程快要滿檔時,請有意識的踩煞車,為自己留白。

空出一大段時間放鬆、嘗試短暫休息、決定不加班、決定不在假日工作,只要能做到其中任何一件事,你就能擁有餘裕。

急性子的不累工作法(大是文化授權使用)

書名:《急性子的不累工作法》
作者:原弘始,創意總監、Design Studio L執行董事長
譯者:卓惠娟

【本文獲「大是文化」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