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岩松新作獲封「北京最靚公屋」 網民卻一面倒劣評:像九龍城寨

撰文:日本設計小站
出版:更新:

最近,馬岩松老師的新作「百子灣公屋」,大家看到了嗎?被不少媒體對外宣稱這是「北京最美公屋」,但也有網友們卻說「密度可怕,像九龍城寨」。總之,馬老師的作品又再一次的收獲了一片差評。但說真的,看到差評一片,日站君我就放心了。

最美公屋or令人壓抑的九龍城寨?

畢竟他可是馬岩松啊!他曾說過「我是希望能做一些不符合時間規律的事」,那麼又怎麼會少得了質疑呢?那些他所謂的「一些不符合時間規律的事」,正是他一個個要衝破固有觀念的作品。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次的百子灣公屋,馬岩松老師又是如何打破一貫思路下大家對公屋的印象的。

是佳作還是劣作?點圖了解更多馬岩松的「百子灣公屋」▼▼▼

+13

點圖放大閲讀網友評論▼▼▼

開放式街區 增加公共空間變身3D社區

如今我們城鎮中的大部分社區,還留有當年蘇聯時期的社區建設的影子。但新時代的悄然發展,社區建設也在發生改變,而在「百子灣公屋」中,馬岩松老師對於新社區的思考,就發生了不小的改變。首先,馬岩松老師做的第一個思考便是:把社區打開。百子灣公屋的整體是由幾個地塊組成,地塊與地塊之間有道路穿過去。這樣車可以開進去,路邊也自然形成了步行街,同樣也可以引進商業,這樣可以將整個小區「打開」,真正的與城市融為一體。

與此同時,小區中屬於人的活動空間也不能少。但好像社區被「打開」 之後,車子與商鋪融入進來後,屬於居民的活動空間自然而然的就被「霸佔」 了。但在百子灣公屋中,馬岩松老師將社區的公園與景觀空間放在了第二層。沒錯,他將社區變「3D」 了。他利用了空中空間,將健身房、花園......都放在了「空中」 ,並在架空層用了一些橋,將那些由開放式街道分隔的社區內單元又全連在一起了。這樣這個社區在開放的同時,又擁有著自己的互動空間。

到此為止,這個「百子灣公屋 」 確實與傳統印象中的社區公屋不太一樣。而馬岩松老師又在這個改革的基礎上,細心的考慮到了「陽光問題」 。他想讓住在這裏的居民,人人享受同等的陽光。所以我們細細看這個社區中的佈局,為盡可能使每個房間都滿足東西南各向的日照,設計採用了三岔式的樓型。將走廊設置在北邊,同時提供了保暖功能,這樣便能保證每家每戶都有陽光照射。無論是從平坦光照的角度,還是從建立3D立體社區的角度,我們會發現,馬岩松老師都在盡可能的,讓建築去適應人。

打破一貫思路 讓建築去適應人

馬岩松老師確實一直在做著這件事,去真正的從人的角度去出發,考慮建築該是如何,而「百子灣公屋」只是其中之一。

馬岩松的其他建築設計作品(點圖了解更多其設計理念)▼▼▼

+3

前段時間,馬岩松老師的新作嘉興火車站也是同樣如此。如今在各個城市新建起的火車站、高鐵站,常常掛著「亞洲最大」、「中國最大」這樣的字眼來宣傳,盡管不能每個都稱之為「最」,但最起碼也要跟「恢弘氣派」搭上邊。但馬岩松老師並不,他要的是有舒適宜人的尺度,讓人們不只是奔波,而是願意停留、放鬆的火車站。所以嘉興火車站是一座令人舒適的火車站。乍看上去是一片綠洲,像城市之肺,殊不知下面又暗藏著大家喜歡的商業街,自然與商業都在這里有了可棲之地,難免不令人欣喜。讓經過的旅客在此地同時感受到陽光、自然、建築和新鮮的空氣融為一體,這便是從「人的需求」去出發考慮建築該有的樣子。

同樣的,馬岩松老師另一個作品——雲洞圖書館,更是將人的感受放置最先。雲洞圖書館的建築結構將不同空間的紐帶,牆,地,天花融成一體,大大小小的孔洞是有機的呼吸口,也將自然光線引入空間的深處。建築外圍的迴廊灰空間給海口炎熱的環境提供了遮陽和通風,讓過往行人可以駐足,觀海休憩。整個圖書館便是為人服務的載體,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去感受自然。一座建築如何做到真正的從「人」的角度出發建造。馬岩松老師他自己曾在《人民日報》報道中表過,無論是一個這樣的住宅社區,還是城市中的大劇院、美術館,項目的成功最後還是要落到對人的關懷。

但對於北京最美公屋,因為不同角度拍攝的局部圖片,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網友們說「密度可怕」,「過於壓抑」。果真是,打破社區與公共空間的牆容易,而打破內心的牆則更難。但如果說一切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尤其是像建築這樣大型的公共藝術,沒有被質疑,沒有被差評,而是符合了大部分人的觀念思想,那又如何稱得上是先鋒。而馬岩松老師自己也曾說:「我希望在洪流過後的未來回看這段歷史時,一樣有很多獨特的個體在閃耀,這就是我想要的。」至於那些不明事理的差評,就讓它淹沒在洪流中吧。

【延伸閱讀】山寨景點氾濫成災 全國竟有61個小鐮倉 5千年遺跡被貶為小奈良(點擊放大瀏覽)▼▼▼

+42

【延伸閱讀】中國速度震驚日本 29小時起好一棟11層高公寓 已包裝修可即入住(點擊放大瀏覽)▼▼▼

+25

【本文獲「日本設計小站」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japan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