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廣彩再生 一切由「車線」開始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曾經,香港是廣彩製作之都,世界各地的人都會前來採購。又曾經,香港廣彩業式微,工廠所餘無幾。近年,本地年輕人對傳統工藝深感興趣,而廣彩這行業也不例外,先有開明的老東主和師傅費盡心思,又有心有力的年輕人接力,他們以各種方法去延續和承傳廣彩技法,並將之現代化。新舊兩代人,突破代溝,互相學習,令廣彩這具濃厚香港特色的技藝,得以持續發展下去。
攝影:潘思穎、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師傅上色時刻意創造出顏色的漸變和層次,此工序是為「洗色」。
廣彩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消失的話很可惜。當時本來想上大學先再研究,但剛好當時坪洲超記的老師傅,在我考完DSE後過世,證明時間不等人,有些工藝不去學便會消失。
魏德龍(Dixon)

粵東磁廠 兩代合作的火花

說到廣彩不得不提於1928年成立粵東磁廠(下簡稱粵東),是香港少數仍堅持由本地工匠製作的廣彩工廠。而透過跟瓷戲、林斷山明等年輕一代合作,為這廣彩老字號再添富有色彩的生命力。

粵東創辦人曹侶松早於民國初年便於廣州經營廣彩生意,主要由江西購入白胎後加工出售。直至1928年,他才跟一批廣彩師傅南下到香港的九龍城設廠,創辦錦華隆廣彩瓷廠。日戰後,曹老先生於1947年重啟業務,並改名為粵東廣彩磁廠,經營至今,傳到第三代,足足80多年,是香港第一間,也是現存唯一一家仍在香港上色的大型彩瓷廠,在本地的廣彩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粵東店內瓷器,大部分出自粵東師傅和女工之手,亦有部分為老闆曹先生四處搜羅得來的心頭好。

80年廣彩先鋒

1960年代是廣彩的興旺期,內地政局動盪,出口不足,加上不少廣州師傅來香港投靠粵東,時任老闆曹榮樞收容不少同行子姪,為粵東補充人才,也間接造就香港成為供應經濟發達的歐美地區的重要彩瓷出口地。當時香港有數十家彩瓷工場,粵東也於長洲和坪洲開設三間廣彩工廠。現任老闆曹志雄回憶道:「當時的粵東更有宿舍,師傅們住在一起感情要好,當大部分工廠是斷件計工資,粵東卻是斷日計。」

守業除了靠堅持,也要變通。粵東為廣彩業開創了更切合時代需要的製作方法。由於60年代訂單太多,人手繪畫難以起貨,當時的主理人曹榮樞作出必要的妥協,他尋訪由日本學藝回來的雕刻師傅,製作廣彩花邊的橡膠圖章,印上白胎後,再由師傅畫「花頭」,最後由女工負責填色,加快生產程序。再後來更索性用貼紙把完整圖案貼在瓷器上,雖然不及手繪般生動細緻,但師傅仍十分着重圖案的「陰陽」(層次)效果,妥協之中仍有堅持。隨本地製造業北移,粵東由全盛時期的三百名員工,到現在只剩兩位男師傅以及兩位上色的女工。然而,作為本地廣彩業的龍頭公司之一,80年後仍是本地廣彩的先行者,近年常跟年輕人合作,冀把工藝承傳。

一切由「車線」開始

分別跟1960年代起在粵東工作的譚志雄(譚師傅)學廣彩約兩年和四年的「瓷戲」成員區曉彤(Anise)和「林斷山明」的魏德龍(Dixon),回憶當日拜師情景。Dixon:「我拜師前做了好多資料搜集,以防師傅考起。師傅一來就叫我『車線』(在碟子上畫圓邊),他先示範一次,我跟着做。真的好難,手要好定。第一次不行,抹掉再來,第二次就行了,師傅便說:『嗯!都可以試吓。』」相反Anise就沒那麼快上手:「我『車』了兩個星期才有一條埋到口的線!」

廣彩瓷器上細緻的花紋,全用毛筆畫成,比起其他畫具更能畫出粗幼有致和生動的圖案。

現代師徒制 以廣彩打破代溝

譚師傅初來到粵東工作時,只是跟在師傅後面做雜工,三年後才可執筆畫圖。譚師傅已沒有如上一代師傅般只專注於某一、兩款圖案,基本上是接到什麼訂單就畫什麼,沒有什麼圖案或技法難得倒他,但到底精在哪,還是做徒弟的更觀察入微,Dixon分析道:「廣彩最難畫的『上頭』(面容),譚師傅畫得最為生動。師傅卻會畫出人與人之間的眼神交流,他有看王家衞電影,注重人物佈局,跟內地很多很傭俗的擺位不同,不會突然有個人站在中間,動作生硬,師傅也注意到留白,並不是全部畫滿、大紅大金就是美。」譚師傅不好意思地回應:「我是喜歡王家衞戲中鏡頭。有時要將別人的東西融入一下,不然不夠立體。」

粵東師傅譚志雄跟「林斷山明」成員Dixon(紅衫)、「瓷戲」成員Hinson(黑衫)和Anise(藍衫)。

Dixon最初是中三時在電視節目中認識廣彩,然後便膽粗粗地上門拜師:「廣彩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消失的話很可惜。當時本來想上大學先再研究,但剛好當時坪洲超記的老師傅,在我考完DSE後過世,證明時間不等人,有些工藝不去學便會消失。」一學便學了四年,由當年的「中學雞」到今天的理工大學設計系學生,Dixon仍定期來粵東交功課。

至於Anise跟廣彩的緣分始於2012年,當時仍於香港教育學院修讀文化及創意藝術學系,另跟五位女生,因應某推廣本土工藝的活動跟粵東合作,展出其廣彩作品,其後陸續參與「西九大戲棚」等市集及舉辦工作坊,創作新一代「港彩」,她指最初學廣彩只是畫「自己嘢」,後來才想學習傳統廣彩:「既然來這裏學,就應該學習傳統的東西。」二人同聲表示畫傳統的東西比起要創新更難:「傳統畫法要跟足格局,每個圖樣都有其意思、每個人物有角色,這些全都要做很多資料搜集,要深究。」

跟學院式教學不一樣,譚師傅和學生們更似是半師徒制,「上堂」是學生站在師傅後面觀摩,然後自己回家苦練,定期帶作品來評分。師傅從不限制他們畫什麼,二人在學習傳統樣式之外,也各有自己的創作,譚師傅亦清楚二人的喜好和長短:「Ansie精於素描,我都沒她畫得好,那個『迪臣』(Dixon)呢,則喜愛畫建築物。我自己都是樣樣都做,打好基本工後畫什麼都可以。」師生之間有舊式師徒間的親密情誼,卻仍存有一定彈性和自由。

「瓷戲」和「林斷山明」在學習傳統之外,更積極開創各自的新創作,希望創作出更受本地人受落的作品,便工藝得以承傳,例如「瓷器」中另一位成員李凱傑(Hinson)嘗試把傳統的公雞圖案幾成幾何形狀,畫在布袋上,並且透過工作坊等教育和推廣廣彩的知識,而Dixon就把香港重要的建築物和城市景象畫在瓷器上,希望建立具香港特色的瓷器。

在紮實的根基上,發展出新的廣彩形態,也正好跟廣彩那不拘一格、持續演變、中西共融的歷史背景和風格一脈相承。

「瓷戲」不時舉辦工作坊向大眾教育及宣揚廣彩,學員作品天馬行空,為廣彩帶來更多變化。
「林斷山明」的主理人Dixon已學師近四年,喜歡以香港的建築物和景色入圖,具現代感和本土特色。

粵東磁廠

地址:九龍灣宏開道15號九龍灣工業中心3樓

電話:27961125

瓷戲

www.facebook.com/chihei2012

林斷山明

www.facebook.com/lamduenshanming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