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路山旮旯》隱世美景 百年客家古村的鄉郊保育與復興|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電影《緣路山旮旯》曾經在「隱世小村」梅子林拍攝,讓不少觀眾驚嘆︰「香港真係好靚。」其實梅子林差一點就被埋沒在歷史之中,幸而一班保育人士與舊村民一同努力「復村」,才讓這條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古村,避過在城市發展中無聲消亡。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保育與復興─《梅子林故事──鄉郊文化保育考見記》

《緣路山旮旯》電影劇照

梅子林村建於1661年,即清朝順治十八年,比慈禧太后出生再早174年,至今已傳至14代人。這條位於沙頭角,沒有任何交通工具能直達的山間村落,最繁榮的時期共有16戶,有上百人居住。由於位處邊境位置,在各個年代也受不同的邊境政策影響。在二戰時期,梅子林附近一帶被多次掃蕩,更成為日軍的重要據點和遊撃區。到了70年代,本地農業式微,村民陸續到市區謀生,至80年代幾乎已經無人居住。然而,正因為地方偏僻,梅子林沒有受到外界干擾,因此保留了歷史真貌。

近年一班回流的梅子林村民有心復村,但面對荒廢已久的村地,沒有交通和水電下,任務極為艱鉅,幸而後來得到一班同樣熱愛梅子林的義工大力協助,加上2018年鄉郊保育辦公室的成立,部門安排重新鋪設由荔枝窩通往梅子林的道路,又在 2019年獲中電重新接駁電力,使梅子林的復村工作漸入佳境。

然而,復村不只是硬件上的建設,更要重塑梅子林的文化景觀。《梅子林故事——鄉郊文化保育考見記》作者之一,「慶春約梅子林鄉郊保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項目承辦單位思網絡總監鄭敏華,她與一行伙伴擔當最強的啦啦隊,鼓勵全村人將回憶拼湊,展現對傳承這份文化的渴望。鄭敏華說︰「在這個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既要保育,又要有新生活,可以怎樣做呢?傳統之中有很多智慧在裏面,保育最重要的是,可能形式會改變,但是留下給人的精神,與自然相處的原理,如何能夠順應自然又生活下來?這些智慧其實都是保育的一部份。」我們這一代在城市中成長,沒電沒水沒Wi-Fi便難以過活,對自然生活的想像亦十分有限,或者我們早已遺忘人類與自然同活的本能。

《梅子林故事——鄉郊文化保育考見記》書封。(圖片由開卷樂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

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即使現在村落文化已式微,「成村人」仍然是廣東話常用的口語。鄭敏華表示,最難忘的是「成村人」一起製作客家年糕。城市人的確很難想像那種盛況——一個圓籠年糕有8至10吋高,花10小時蒸熟,因此要「成村人」輪流「睇火」。村裡當然沒有煤氣或石油氣,靠「成村人」一起撿柴枝生火。城市人買的是現成製作的年糕,很難想像到真正「成村人」合作蒸糕的盛況和歡騰。

保育其實不只集中在文物古蹟和自然遺產,民眾生活的文化景觀也十分重要,鄉郊保育正是自然和文化保育兩者的結合。一班村民與保育人士,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空之中,為香港保留了梅子林這一片明媚風光。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開卷樂其他文章:成為別人的光 露宿街頭到代表香港出戰世界盃的追夢紀錄

【開卷樂其他文章:文學散步|與作家漫遊香港 駐足記下我城獨有人文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