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方程式」竟無效?沒跟孩子一同發脾氣 不代表你懂換位思考

前幾天,閨蜜給我發微信,説孩子鬧情緒的時候跟孩子共情沒用。

這種套共情公式,是不是很多媽媽都用過?
大家都知道孩子發脾氣得共情,要允許他們發脾氣,於是娃一哭鬧,就套用固定模式:
我知道你現在….(生氣/傷心/難受),但是你不能…(指出行為的適當),你可以...(給出替代方案)
結果,不僅沒用,孩子反而哭鬧得更厲害、更加不依不饒!
有這種情況的姐妹,得反思一下了:你可能是在「假共情」!
相關文章:女兒偷拿較剪剪了個新髮型 媽媽當下沒責罵 引來網民正反論戰
01
為甚麼你的「共情」沒用?
捫心自問,你真正的目的,是真的特別明白了孩子的情緒、理解了他的感受?還是只想套用共情公式讓孩子快點停下,別再繼續哭鬧了?如果是後者,那只是「假共情」,是一種披着共情外衣的變相控制。而且還非常隱秘,不但不容易察覺自己的問題,甚至會更加自以為是地去傷害孩子:「我都這麼説/做了,你還想怎麼樣?!」
真正的共情,目的從來不是止哭,而是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狀態,並給出更正確的建議。比如孩子特別喜歡人家的奧特曼,非得搶過來玩。你阻止,他就發脾氣、打你。你得把自己先帶入一個「愛而不得」的嫉妒狀態。
就像你大學看上了學長,特別特別喜歡人家,結果人家不喜歡你,看上了你閨蜜。你啥心情?肯定也想搶過來,但成年的你知道了,這不行。那你怎麼做才能平靜下來、舒服點呢?然後,你就知道怎麼去共情孩子了。
有些東西喜歡也不是一定非得擁有。特別喜歡,我們可以考慮是不是能買個一樣的;買不到,現在的玩具裏,有沒有可替代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藉助繪本,多方面的幫孩子分析各種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圓球實驗。
將一個圓球對半分別染上黃色和紅色,然後讓兩個人分別站在兩側觀察並説出球的顏色。一側的人説球是黃色,另一側的則説是紅色,兩側的人都堅定的相信自己是對的。直到兩人互換位置之後,他們才發現,原來不同的答案只是因為他們站在了不同的角度。
我們之所以「共情障礙」,就是像實驗中這樣,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而忽略了對方的視角。你認為這沒啥大不了,但對孩子來説,也許就是個大事呢。
真正的共情從來沒有甚麼固定的套路,它只是看你是不是實打實的從心底接納孩子。
02
共情是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之前咱們説過,孩子發脾氣,是個B級行為。引發它的是更深層次的、更複雜的A級情緒。這些A級情緒,可以是羞愧、難過、沮喪、尷尬、焦慮、擔心、受挫、嫉妒等等。
比如:
▼兩個小夥伴一起玩沒叫自己,孩子發脾氣要回家,是因為被冷落後的傷心難過。
▼帶孩子去抽血,他大鬧檢驗科,是因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權威,感到害怕。
孩子因為沒吃着雪條,亂法脾氣,原因是因為慾望沒被滿足的不開心;老公躺在梳化上玩手機,你冷戰不理,是因為你惱他只玩沒帶孩子的委屈……
但我們止哭的時候,往往都是揪着B不放,從而忽略了A。想要讓「共情」發揮作用,我們需要去幫孩子瞭解更深一層的情緒感受。
拿我家讀了3年的育兒指導繪本舉例,裏面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丹尼爾看到自己的爺爺和別的小朋友卡特琳娜有説有笑的讀故事,而自己卻不能挨着爺爺坐,還不能看到書上的圖片,就生氣地把帽子扔在地上,大聲説:不想看了!
爺爺看到後,並沒有執着於他「扔帽子」、「大聲喊」的B級行為,而是透過現象看到了背後的A級情緒,詢問發生了甚麼。
這其實就是共情的開啓,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溫和地引導他們説出自己的感受和原因。
其實,孩子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他們並不能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A級情緒。這就需要家長用具象的事物和名稱,幫助孩子進行識別和命名。就像爺爺對丹尼爾説的:聽上去你是嫉妒了。嫉妒就是你想擁有別人東西時的心情...
同時,幫助孩子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接納他們。
有沒有發現?故事中,爺爺説了一句話:「説出來,一起想辦法解決。」
這就是咱要説的共情的第二點——解決問題。
我們任何一種教育法方法的目的,都應該為解決問題而服務。共情策略裏有一個詞,叫共情不共行。是説:
我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但不會不講原則地放縱他不好的行為。
而是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修正行為,找到正確的表達方法。
就像故事裏這樣,可以詢問孩子的意見、也可以大人引導示範,總之,把落腳點放到「正確處理方式」上。
▼很喜歡別人的玩具,又不能擁有,如何實現自洽?
▼嫉妒的時候,大聲説出來,也許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胎家庭,這樣搶媽大戰的場景不要太常見!
像我陪姐姐CC練琴,弟弟DD就非要拉我過去看他畫畫,遲了就大哭;聽姐姐説學校趣事,DD就要一直打斷,不讓姐姐説、不讓我聽。如果忽略DD的感受,只看到行為,就會覺得老二總是處處在添亂、好煩人。但是如果幫他説出感受和情緒:媽媽只跟姐姐聊天,你插不上嘴,你覺得被忽視了,也想讓媽媽看到你是嗎?
再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法:媽媽也願意聽你説的,要麼你先説完姐姐再説?或者先聽姐姐説完,我倆一起聽你説,他是會有很大進步願意接受的。
03
共情不應該僅限於情緒管理
養育倆娃這麼多年,越發覺得,父母的共情陪伴是整個家庭教育的底色,如果只應用在情緒管理這件事上,那可真是有點大材小用了。
實際上,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自我認知、行為習慣,和同伴、手足之間的人際關係…有效共情永遠是解決問題的必殺技。
比如,自我認知方面,孩子出現障礙時,還拿前面提到的那套繪本舉例:
丹尼爾看到艾琳娜衣服上有顆星星閃閃發亮,覺得很特別,表示很羨慕。於是跟爸爸説,他也很想要一個看起來很特別的星星。
看起來像是無理取鬧、盲目效仿,背後其實是自我認知不成熟的體現——認為只有自己比別人表現的好、擁有某些第一無二的「特質」,才會得到認可和喜歡。
這時候不管是忽視、打壓還是無條件的滿足,其實都會對孩子正確自我認知的形成造成阻礙。正確的做法,看到「盲目效仿」背後到的心理狀態,堅定的告訴孩子,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哪怕沒有「外在」的加持。
就像丹尼爾爸爸説的這樣:「無論有沒有星星,你都是獨一無二的。」
比如,社交關係裏,孩子在和其他小夥伴發生矛盾衝突時:點心時間到了,星期三王子想要在院子裏面吃點心,而丹尼爾和卡特琳娜卻想要在教室裏吃。
該怎麼辦呢?
玩耍的時候,丹尼爾興奮的大聲喊叫,星期三王子卻表示不喜歡這樣吵鬧。他們似乎發生了爭吵。
我們又該怎麼處理呢?
當孩子逐漸進入到人際社交關係當中時,「自我中心」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考驗。他們總要去體驗,並不是每個人的看法和感受都跟自己的一樣。
所有的「任性」都有原因,此刻的他們真正需要的就是你去接納他們的感受,並給予「提點」。
再比如,社會適應中,孩子遭遇挫折,產生消極情緒時。
丹尼爾玩遊戲時,重要的角色星期三王子不能來,有一個關鍵的道具也壞了,遊戲好像進行不下去了。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又該如何「開解」孩子,才能讓他從挫折中站起來?
其實有些困難並非無法克服,但社會經歷不足的小娃們尚且沒有如此「深刻」的體會。讓他知道,這些情緒是正常的,並且也是可以通過「求助」解決的,才是我們要做的事兒。
有人説,不懂共情,會讓孩子在同一件事上遭受兩重痛苦:
第一重,是不被理解和接納情緒;
第二重,是在慌亂、崩潰情緒中求助,卻被拒絕。
要讓孩子免於痛苦,就要像教育家周宏曾經説過的:「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
我們的孩子從來都不完美,有各種各樣的毛病。
但是,共情他們的真情實感、設身處地的感受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就是我們能給孩子最溫暖的滋養。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延伸閱讀,更多教育子女建議】
弟弟哭鬧2個半小時 爸媽大崩潰 6歲哥哥盡顯高EQ反過來安慰爸爸
向孩子坦白感受也不壞!女孩決定最一次埋身喝母乳 媽媽不捨哭泣
「3句話」千萬別說!日本媽媽分享養育秘訣 教出子女都是高材生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