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倡議|財政預算是時候「開新篇」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星期三(2月22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同時也會是新一屆政府的首份《財政預算案》。政府與會計界普遍預期2022/2023年度會錄得逾1,000億元赤字,但坊間焦點大多放在會否繼續派發電子消費券,以及寬減稅項或撤銷樓市「辣招」等。香港剛剛走出疫情陰霾,此等「派糖」措施固然有助恢復市場活力,可是絕對不應該成為整份《財政預算案》的主軸。正如陳茂波所言,《財政預算案》應該「善用每一筆,為香港畫出亮麗前景」。

打從三年前起,《財政預算案》便表示有需要嘗試開拓「新的收入來源」,其後相繼將股票印花稅稅率從0.1%上調至0.13%、私家車首次登記稅提高15%、私家車每年牌照費增加30%,又預告2024/2025年度對應課差餉租值達55萬或以上的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惟這些措施只屬小修小補,連帶近日政黨建議的恢復遺產稅、調整博彩及彩票稅、開設物業空置稅等,皆未觸及作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利得稅與薪俸稅。

擴闊稅基改革毋庸再拖

陳茂波在上一年堅持「不宜調整利得稅及薪俸稅稅率」,理由為「隨着第五波疫情來襲,企業和市民普遍仍面對相當的財政壓力」。隨着現在香港擺脫疫情、邁向「復常」,那麼政府也是時候兌現承諾,審視利得稅及薪俸稅稅率。

許正宇表示,政府認為暫時仍不適宜調整利得稅稅率。(張浩維攝)

過去幾年政府接連出現高額財政赤字,讓儲備相當於開支的月數重返回歸以來的13個月低位。表面近因是新冠疫情帶來的巨額支出,遠因卻是長年以來稅基狹窄。後一問題在儲備極度充裕時影響未必很大,但是今天無疑讓局面雪上加霜,可能拖累經濟或社會政策改革。特區政府前一次正式籌劃擴闊稅基是2003年出現連年赤字與儲備低位前後的事情,如果當時並非無疾而終,可能便不會埋下今日的惡果。

其他國家和地區陸續加稅以增加政府收入,同時達致公義再分配。美國上月就有七個州份再次提出徵收富人稅的法案,總統拜登今個月初發表任內的第二份國情咨文也重提要對富人開徵「最低入息稅」,而英國也將於今年4月開始將企業利得稅提高到25%。香港切忌再預設前提排斥改革,應考慮將累進制引入利得稅及薪俸稅等。特別利得稅現時仍為港府的最大收入來源,富人或高利潤企業繳稅負擔較收入較低者輕,所以民主黨不久前建議將1,000萬元或以上利潤的利得稅上調至17%或18%,看來就屬於可行的起點。

民主黨提出《財政預算案》建議,倡停止「明日大嶼」,並集中發展北部都會區。(民主黨提供)

財政計用宜有結構改變

擴闊稅基、增加收入,不是為了走以前那條充當「守財奴」的舊路。無論累積相當於多少個月開支的財政儲備,若只是放在庫房裏頭滾存利潤,或者一再作出欠長遠作用的「派糖」安排,對於香港發展毫無益處。回看2011年2月,當年仍為立法會議員的陳茂波在本地報刊撰文寫到:「單靠每年累積財政儲備,政府是無法應付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和退休保障問題。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應是讓市民了解問題的嚴重性、提出解決方法,讓整個社會一起探討並尋求解決方法,包括及早處理全民退休保障問題。」

他那時建議明確訂定財政儲備水平僅需維持於不超過15個月的政府開支、將特定比例的賣地收入列於經營收入等。此等改革現在若能在《財政預算案》落實,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儲備累積,達致一套更全面反映財政實況的會計帳目。過去幾年香港受到前所未見的社會動亂與新冠疫情雙重打擊,儲備縮減至不足15個月開支,便說明了累積額度以此為限已經大致足夠。至於以前港府拒絕實施全民退休保障一類長遠大計,主要理據則是經常收入無以為繼,而地價收入在近年市道極度低迷的情況下仍有相當規模,其實也反映出計入經營帳目有一定道理。

假若做到以上兩點,再配上合理的擴闊稅基、增加稅收措施,屆時財政情況應該便能容許政府承擔更長遠的經營開支。行政長官李家超於去年《施政報告》宣布從「未來基金」撥出300億元成立「共同投資基金」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近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接受媒體訪問時,更加形容這體現了特區政府正在改變「自由放任」的不干預政策。這種政府和市場關係的積極思維,也要貢獻到「發展為民」的最終目標之上,把財政資源用在解決人口老化等長遠社會問題。

長遠投資不限經濟發展

雖然近年當局的《財政預算案》諮詢總是將人口老化列為長遠挑戰,表示「高齡化社會將大幅增加對住院及居家安老服務的需求」、「由於人口老化、慢性和複雜疾病日趨普遍,香港公共醫療服務正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政策主要只是透過「繼續培育本地人才」、「採取開放和進取的吸引人才政策」來「提高生產力」、支持中長期的經濟發展。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資料圖片)

無奈本港人口年齡中位數由2016年的43.4歲上升至2021年的46.3歲,老年人口比例由15.9%增至19.6%,而這還未充份考慮近期的移民潮影響。市民對於退休後的生活仍然難有信心,尤其疫情期間各種慘象讓本地以至國際社會都看到,我們對老年人的保障有極大改善空間。

為了應對問題,香港是時候重新推動全民退休保障。扶貧委員會在2015年發表《退休保障前路共建》諮詢文件的時候,當局與民間的「不論貧富」方案,分別建議劃一向退休長者發放每月3,230元至3,770元的津貼,而該年的長者生活津貼金額為2,390元,以現時長生津金額為4,060元作折算,全民退休金額大概應該上調到每月6,000元。

誠然,這個方案牽涉每年新增開支數百億元,乍看之下可能難以負擔。但若特區政府願意放膽改革其財政和稅收體系,同時動用本來就以千億計的利得稅與地價收入來應付,也不是沒可能實現。別忘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於「七一講話」內希望新一屆政府追求「香港最大的民心」,包括「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李家超政府在前幾項上算是已經拿出了一些成績,但照顧老人方面暫時比較欠缺建樹。全民退保會是適當的切入點,能夠讓其「開新篇」變得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