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儂牆】大埔進化隧道 深水埗朝桁晚拆 18區連儂牆看公共空間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反修例風波引起一連串示威活動,亦延伸至不同地區,除了接力遊行,18區的便條紙連儂牆更是遍地開花。彩色便條紙上寫滿市民對條例、對政權、以至對整個香港的想法,由最初只是一幅小牆,到延綿數十米,甚至如大埔進化成「連儂隧道」,也有以海報形式進行「打小人」。連儂牆是藝術表現方式,也是市民的情緒出口。
連日以來,多區連儂牆相繼遭到反對人士拆除、破壞,也面臨不日被政府部門清理的命運,有部分場地開始有街坊自發看守,也有部分地區如深水埗採取「晚晚拆」的方式,有些則轉而「依附」到一些私人地方。
拓展公共空間公共關係總監黃佳能指,現時所見,各區的連儂牆已開始出現「在地性」,各自有地區獨特的元素,如大埔有街坊「通緝」破壞人士、寫上「大埔人有愛」等的字句,也有要在區選中踢走建制派的海報。連儂牆在「壽終正寢」之前,曇花一現發揮重大社區功效,有關注公共空間的團體指出,這正是連儂牆的可貴之處。

+3

細數連儂牆的源起 從捷克到金鐘再散落18區

連儂牆不是一夜築成的,香港的連儂牆最先在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出現,當時示威者在金鐘政總外的一幅牆壁上,貼上了大量寫有對普選訴求的便條紙。連儂牆的原址位於捷克,最初只是一幅普通的牆,80年代時開始有青年在上面寫上不滿共產主義政權的反抗標語,其中因披頭四樂團的成員約翰·連儂被視作反戰、追求和平的象徵,牆上也有不少他的塗鴉和歌詞。而上月反修例示威行動開始後,金鐘的連儂牆再次出現,更擴展到中信橋一帶,雖然近日又被全數清去,卻在各區以不同方式重現重生。

行人天橋和隧道 :荃灣、將軍澳、九龍灣

現時分佈18區的連儂牆,大多由區內街坊自發築起,並提供便條紙、筆、膠紙等物資,讓經過的市民寫下感受,一張張便條紙拼貼起來,成為一幅幅大型的裝飾牆壁。街坊選擇的位置大多位於人流密集的中心地帶,而且鄰近巴士站或港鐵站。以荃灣為例,連儂牆位於愉景新城和荃灣港鐵站之間的行人天橋,匯集了由不同方向前往乘車的人流,每逢上、下班時間都有大量人潮經過,記者到場視察時,只見連儂牆已有數十米長,期間除了年青人停留寫字,亦有一家大小前來。   

+1

將軍澳連儂牆 皮寫上「保持通道暢通」字樣

至於將軍澳的連儂牆,街坊選擇設置於連接坑口和將軍澳市中心、由文曲里公園通往單車館的行人隧道。該處位於單車徑旁,除了便條紙,也有人在紙皮寫上「睇車」、「保持通道暢通」的字樣;而屢成目標的九龍灣連儂牆,早前曾被中年男女連夜清拆,今天凌晨又有義工被中年胖漢打傷,惟連儂牆規模沒受影響。同樣是毗連港鐵站,附近亦有淘大花園等大型屋苑,該處正進行東九龍文化中心工程,行人通道四周是灰暗地盤圍板,彩色便條紙就是貼在圍板上面。

大埔連儂牆已「進化」成「連儂隧道」,至今為止被認為是規模最大。(香港01記者攝)
+11

最大型「連儂隧道」  區議員:聚集五個屋邨人流  

昨天(10日)凌晨,大量警員穿上裝備前往大埔連儂牆,他們只是拆除少量載有警員個人資料的單張,其餘部分均得以保留。大埔的連儂牆,由只佔一小幅範圍「進化」成「連儂隧道」,至今為止被認為是規模最大。現時整條L型通道都貼滿彩色紙張,也有不同形式的海報和創作,當中一個「打小人」裝置,引起不少街坊會心微笑。區議員指出,連儂牆全由網民和街坊自發,可以做到如此大型,其選址必然是因素之一。

這條位於大埔墟港鐵站下的行人隧道,連接了小巴總站和巴士總站,亦是通往廣福邨等地區的必經之路。大埔區區議員任啟邦指,此位置聚集到最少五個屋邨的人流,「運頭塘邨、廣福邨、富善邨、富亨邨、大元邨......仲有大埔中心,大家如果如要乘搭港鐵  必然會喺度接駁其他交通。」而放在隧道內,紙張不用受到日曬雨淋。除了彩色便條紙,現時該處也有「打小人」(由街坊放置拖鞋和政府官員相片貼在牆上) 和「跳飛機」(在地上貼上不同官員的相片) 等作品,任啟邦表示,有向食環署等部門建議「暫緩」清除,「我都有同佢哋講,呢啲同普通街招唔同,唔係商業張貼,希望佢哋可以畀大家擺耐啲,不過就唔知會唔會聽。」

Patsy與一眾深水埗街坊每晚在深水埗政府合署門外設置連儂牆。(呂諾君攝)

深水埗為免破壞晚晚拆   不貼五大訴求做「樹窿」

深水埗政府合署門外,本星期開始每晚出現「期間限定」的連儂牆。Patsy與一眾深水埗街坊,每晚6時到場「開檔」,至約10時便收拾市民寫下的便條紙,留待翌日再放出來,以免連儂牆在無人看守時被破壞。「你愈唔畀,我哋愈要做。」Patsy指,選址在西九龍中心側的深水埗政府合署門外設置連儂牆,除了因為人流夠多、夠開揚「有起事上嚟有得走」,更因為要在政府地方的「高牆」上表達意見,而深水埗老人較多,亦可藉機會讓他們多了解和接觸社會,「有啲老人家都識嘢㗎,話好開心,以前成日都係民建聯啲人嚟(落區),𠵱家終於有其他人嚟。」

+2

本為社工的Patsy指,與其他區的連儂牆不同,他們這裏沒有貼出「五大訴求」的海報,「呢排有太多唔開心嘅事,唔想大家再有咁多負面情緒。」現場所見,他們只貼了一些打氣、表示支持和同行的海報,Patsy表示,近日與其他社工一起在前線幫忙,見過很多精神上有需要的個案,因此希望連儂牆位置能成為「樹窿」,為市民提供情緒支援,「我哋希望引到啲情緒低落嘅人嚟,寫下自己想法同不滿,如果我哋見到佢啲字句或者佢個人係好負面消極,可以即刻埋去安慰。」

她表示,只要不是立心「搞事」,不同立場的市民都可以到場在便條紙上表達意見,「之前上街,見到有個撐修例嘅男人好激動,咬牙切齒話要打人,咬到自己流晒血......我哋幾個女仔圍住佢,佢慢慢冷靜,同我哋講對唔住......所以我哋覺得,唔可以話因為唔同立場就唔處理(情緒問題)。」

美孚、觀塘以外   連儂牆可靠「依附」絕處逢生? 

美孚橋底有一處空地,為美孚新邨居民出入的主要通道,本來已是約定俗成的公共空間,過去此處曾舉辦手作市集、漂書樹等活動,每逢周末亦是外傭的聚腳地。今次街坊也將連儂牆放於該處;而觀塘區的街坊則「物盡其用」,在觀塘站A出口同仁街小巴站外,有一整排幾近荒廢的區議會告示牌,惟裏面的告示已嚴重褪色,久沒更新,早前市民將便條紙貼在上面,重現色彩。

除此之外,有部分連儂牆已 「轉移陣地」,「依附」在一些店舖,或是議員和地區組織的辦事處附近。如早前彩虹行人隧道連儂牆被毀,有地區組織就協助將金碧街市一個檔口的鐵閘改作連儂牆;荃灣、葵涌都有區議員借出橫額和壁報板位置予街坊使用;而旺角、深井則有店舖將店舖外圍變成連儂牆,將私人空間變成可以表達意見的公共空間。

拓展公共空間公共關係總監黃佳能指,連儂牆的創作形式沒有固定、長久的地方,正是其可貴之處。(呂諾君攝)

不在乎天長地久   有人就有公共空間

拓展公共空間公共關係總監黃佳能指,現時所見,各區的連儂牆已開始出現「在地性」,各自有地區獨特的元素,如大埔有街坊「通緝」破壞人士、寫上「大埔人有愛」等的字句,也有要在區選中踢走建制派的海報。他解釋,連儂牆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而它的形式並非永久性,形態屬暫時性質,因此地點的暢達性是較重要的考慮因素,如一些交通交匯處、近港鐵站位置會相對合適,其次則是一些有象徵性的位置,「譬如大埔,有咁多條行人隧道,但大家一講就一定知係呢度呢一條行人隧道,對區內居民嚟講係共同語言。」

黃佳能強調,「有人就有公共空間」,認為小至一條街道,大至行人天橋和隧道都是公共空間,而它們並非要政府正式規範出來,「唔係要好formal(正式)劃明邊個公園做啲乜嘢,但佢嘅定義係唔會驅逐任何人、任何人都有權進入。」惟他指出,連儂牆所佔的空間有不少位於屬政府管轄的範圍,法理上,在這些空間上張貼便條紙屬於違法,因此如要長期擺放,只可以在一些私人地方、私人街道等進行。但他表示,不能持久不是一個問題,重點在於大家已為這些空間賦予意義,「例如雨傘運動,把遮到𠵱家都係有象徹性意義,同樣道理,就算日後清走晒,大家都仲會記得連儂隧道。」黃指出,連儂牆的創作形式沒有固定、長久的地方,正是其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