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人問津的南丫之南 僅40常住居民 模達灣村民:就是想與世隔絕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南丫島有三條連接本島與港島的航線。其中最少人知道的是模達灣,位於南丫島的東南方,和香港仔遙遙相對。從香港仔搭船過來,只需20分鐘。和熙熙攘攘、旅遊公司包場吃海鮮的索罟灣不同,與村屋林立、自成社區的榕樹灣也相異,這裏只住着幾十人,猶如孤島。撰文:江雁南 攝影:梁鵬威

平日去模達灣的航線班次不多,全日只有13航班。乘搭6時40分的船去島上再度採訪,理論上這應該是下班時間,但船上只有稀鬆的十幾人,到了模達灣,下船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島民,另一個是前來採訪的外來人,剩下的人是去索罟灣。

來往模達灣與香港仔的航線班次疏落,乘客亦不多。

這條航線由全記渡營運,開設於1985年,來往索罟灣、模達灣和香港仔之間。船是30多年的老式船,兩層,自然風,沒有冷氣。但開船後,海風怡人,海景壯闊。每日只有一條船往返20多次,船長每更工作24小時。

全記渡只有這一條航線,共三艘船,船名分別是:海航8號、明記8號和永業。船票根據船的類型差異,分為12元和18元,比起港九小輪還要便宜些。

站在模達灣的一個小碼頭,「你一眼望去就能看完整條村的全部。」島民告訴我,並細心地指着一棟棟樓介紹,這裏住的是誰,那層樓又是誰,還有誰前兩天出去旅遊,現在不在家。這裏的人幾乎全部互相認識,「怎麼可能不認識,每天搭船的就這幾個人,想不認識都難。」

整個南丫島南的人口包括索罟灣、模達灣、東澳村,共計500人左右。根據土地正義聯盟的資料顯示,模達灣人口更少,兩條主要村落模達灣及模達新村,常住居民分別約為40人左右。原居民多只剩下年老長者,近七成是租屋的非原居民。

模達灣的人口稀少,宛如孤島,在這靜謐小島居住的村民笑說,就是希望沒有人打擾。

青年紛紛往外跑

進入島村,有一塊介紹牌上寫着模達灣的歷史。「模達灣原名茅達灣,位於菱角山下,早在數百年前已有先民定居,模達灣和模達村的居民源自陳姓兄弟的同一祖宗。當時兄弟兩人從港島薄扶林村遷徙至島上,兄長陳月和落腳模達村,弟弟陳月興則在島上北段現時的大灣村扎根。六十年代政府把原居民權益和村界劃分,並命名為模達灣。」

農業時代,島民都以耕田、養豬維生,七十年代左右紛紛外出行船做海員。村長陳月維五十年代生於模達灣,他記憶中,幼年時島上人口較多,高峰期有300多人。

1932年模達灣設立模達學校,到1960年曾擴大為南段小學。陳月維說,每個年級一個班不到20人,全校從來沒有超過100人。學校曾有三個教書先生,關閉前只剩下一個教書先生和一個學生。

從七十年代開始,島上的青年不到20歲就紛紛外出打工。彼時正逢香港經濟騰飛,全面發展工業。陳月維也去島外謀生,搬離模達灣,進過工廠,做過學徒,又在酒樓打過工。「九十年代南丫島石礦場停工後,剩下的只有旅遊業。島上沒有經濟,所有人都是慢慢離開這裏。」

社會學學者鄒崇銘曾論述過,在過去香港城市發展的邏輯中,城、鄉、郊、野四個層面裏,「鄉」最沒有主體性的,基本上跟着城市發展的腳步。

南丫島上的青年也是如此,七十年代後,讀完小學的島民會選擇去香港仔工業學校讀書,之後在島外謀生。雖然大量的原居民流出,但也有些外人對這裏情有獨鍾。

或許是模達灣沒有耕地,大多人靠行船維生,見得世面多了,頭腦比較開放。村長介紹,30年前就有外來人因為喜歡這裏寧靜淳樸而搬了進來。

原居民也很樂意,紛紛整修自己的村屋,希望能靠收租幫補生計。村長介紹模達灣村有十多間村屋,原居民有十個左右,外來的租客有30多人。

馮婆婆是島上為數不多的居民。

島上幾乎沒有什麼商業,唯有一家西餐廳,以及旁邊一家士多店。1989年,陳月維回村開了一間海鮮酒家,但經過九七金融風暴後在1999年結業,其後租予別人辦西餐廳,租約期滿後自己接手再做。

陳月維說,到了50歲回來模達灣接手西餐廳,是想靠這間餐廳維持生計,在島上養老。

士多店都是本地原居民在裏面燒烤,西餐廳是鬼佬最鍾意喝啤酒的地方。島上還有些攤檔賣公仔麵,雖然沒有牌照,「但這麼遠,邊個得閒過來抄牌啊。」陳月維說道。村民的日常所需,都需要出島添置。

模達灣的基礎設施都是六十年代左右鋪設的,水、電、網絡都來自對面的香港仔。因為模達灣沒有訊號收發站,接收不到電訊訊號,打電話只能靠固網或者WhatsApp。

村長陳月維

「所謂的網絡訊號,也是從電話固網系統裏分出來,所以網速極慢。」村長介紹。

「(政府)說在碼頭沒有辦法建公廁,只能建臨時廁所,但等了十幾年都未有。」模達灣碼頭在1994年獲港燈資助建成,陳月維抱怨道,1997年回歸後,特區政府不太關心這裏的發展,部分路牌指示也是近年才有。

陳月維表示,「島上幾條村分散在不同角落,每條村的人口很少,政府很難找一個共同地方,為我們建社區設施。」

島上帶小孩的家庭不多,其中一戶有兩個讀小學男孩的媽媽告訴我,每天會接送兩個孩子到島外上下課。在島上沒有任何供孩子玩的遊樂設施,也沒有別的同齡孩子可以一起玩耍。

遇到打風天,尤其是惡劣的天氣狀況,航班停運,水淹沒整個沙灘和通往碼頭的唯一一條小路,但也有意想不到的快樂。被困島上的島民開始互相走動,「所有人會湊在一起,看看別人家有什麼東西可以吃,特別熱鬧。」村民說。

模達灣的生態環境好,有個更顯而易見之處,就是這裏的蛇、蚊、蜘蛛都特別大,雖然常常嚇到這裏的遊客,但是,蛇和蜘蛛本是生態鏈的最高端,足以顯示這裏的生態依然相當完整。

遇到打風天,尤其是惡劣的天氣狀況,航班停運,水淹沒整個沙灘和通往碼頭的唯一一條小路,但也有意想不到的快樂。被困島上的島民開始互相走動,「所有人會湊在一起,看看別人家有什麼東西可以吃,特別熱鬧。」村民說。

另一方面,關於開發南丫島南的發展計劃從未間斷。南丫島南有兩處「具特殊科學研究價值」地點,在規劃大綱內屬自然保育及海岸保護區,亦是兩種受保護動物盧文氏樹蛙及綠海龜居住的地方。然而開發商並未停止打這裏的主意。

一個名為「博寮港計劃」的項目,早在2011年就向城規會提交申請。 發展商為雅居樂及建旺合組的博寮港有限公司, 擬在南丫島南部的東澳及榕樹澳,興建900個豪宅單位、一棟設有120個房間的酒店,並在海面部分建設避風塘,供500艘遊艇停泊。整個計劃佔地853,520平方米,足有125個標準足球場大。該計劃在首輪諮詢期內收到2,300份申述,多達四成反對,包括多個環保團體,城規會在同年11月否決。

近年發展商不斷提出南丫島的發展計劃,模達灣會不會有天也是目標之一?

2015年開發商再度提交申請,查閱當年的新聞,雅居樂發言人稱,總可建面積將縮少14%,單位由900伙減少5.5%至850伙,並會增加更多保育元素,例如擴大保育走廊等,整個項目預計投資逾100億元。但此後,南丫島項目又再次歸於沉寂。

而另一邊,南丫島的石礦場早已在政府的發展計劃之內。前南丫石礦場位於索罟灣北岸,該石礦場於1978年開始運作。在停止開採石礦後,當局於1995年展開綠化修復工程,並於2002年竣工。2012年到2013年期間,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就「南丫島索罟灣前南丫石礦場未來土地用途發展規劃及工程研究——可行性研究」進行公眾諮詢。根據建議發展大綱草圖,估計研究地點將會提供約1,200 個私人住宅單位及 700個資助房屋單位,以容納約5,000人的規劃人口。但該項目目前也未見動工,查詢相關網站,最新消息截至2014年5月3日。

島民:就是想與世隔絕

「模達灣這裏山路多,平地少,村屋少。」陳月維解釋這是為什麼模達灣不比榕樹灣興旺的原因。沙灘旁邊的樓只有十多棟,如果要去山上的模達新村,必須爬90級台階。他說,自從1972年推行丁屋政策以來,整個模達灣也只多興建了十幾棟樓。

晚上10時50分是模達灣的最後一班船。「晚上9點的電影都沒辦法看。」村民說道,我問她,那搬過來豈不是很不方便。她笑笑說,「但搬到這麼遠的目的,不就是希望沒有人打擾你?就是想要與世隔絕嘛。」我坐夜船離開模達灣,漸行漸遠後,只能看見模達灣幾盞明亮的路燈,和海對面的海怡半島30多棟燈火通明的高樓,兩岸形成巨大的反差。船開得再遠一點,就能更看清南丫島巨大的山體,而模達灣更是消失不見了。

船再走遠點,模達灣慢慢消失在小島邊緣。

上文節錄自第12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0日)《淡然自若南丫島》專題中的《模達灣:乏人問津的南丫之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