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劏房】一屋劏40棺材房 醫生鏡頭紀錄住屋苦況:如籠中鳥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一個單位,劏成四十間棺材房,走廊只得兩塊磚瓦的闊度,每間房子只容得了一張床。這種猶如監獄的生活環境,確切地存在於香港。熱愛拍攝自然生態的張榮麟醫生,年前報讀了攝影課程,因為一份功課走入社區,由原先拍攝雀鳥,轉為拍攝露宿者,再到不同惡劣住屋環境中拍攝。他頓時發現,人的生活並不比動物好,「望到那些露宿者,其實好像雀鳥被籠困著一樣。」
張醫生走訪各區板間房、天台屋、棺材屋和籠屋,「北角、銅鑼灣和牛頭角都有,一般人印象就只有深水埗,但其實區區都有。」一年間,他拍下了千張香港低下層住屋的情況,嚴選了近百張照片,六月七日至九日在灣仔舉辦展覽,展覽定名為「The Forgotten」,「他們是富裕的香港中,被遺忘的一群。」

醫生的工作就是繁忙和重覆,每日就是不停應診,專科醫生更是千篇一律。在繁忙的生活中,專科醫生張榮麟找到攝影這門興趣,讓自己在工作後短暫抽離。張醫生喜歡大自然,特別是雀鳥,不論自由飛翔的模樣,還是悲傷的籠中鳥,雀鳥百態都給他一一拍下。

張榮麟醫生深入社區,拍下千幅基層住屋照,嚴選百張作相展,於六月七日至九日灣仔EastPro Gallery免費展出。(廖俊升攝)

由影雀到影人 「覺得露宿者好像鳥一樣被人困住」

一年前張醫生報讀了遙距攝影碩士,攝影靈感不斷突破,「開頭都是影雀,後來發覺飛鳥不特別,便影籠中鳥,繼而影動物園的動物,一路延伸。」後來路經深水埗,看見一個畫面,衝擊了他對攝影的想法,「一次路經深水埗天橋看見好多露宿者,那時覺得露宿者好像籠中鳥一樣受困。他們是沒有地方住所以才睡在街上。」

張醫生嘆,香港如此富裕仍有籠屋,「他們將所有家當都放在籠內,然後自己又睡在裡面,看像街市的雞籠。」(張榮麟醫生提供)

深入各區惡劣住房

「深水埗天橋多是聚集越南癮君子,當時政府要趕走露宿者,說癮君子不檢點嚇到路人,又怕針筒傳染病毒。我去和他們聊天時,正好有義工派日用品給他們,然後義工去另一個公園,我又跟著他們去。」一年前的機遇,讓張醫生接觸到不同的露宿者,繼而延伸了另一個想法,「跟著義工去看板間房、棺材房,到最後影天台屋,思路就是這樣延伸下去。」

棺材房的住客主要以電飯煲住食,張醫生直言:「乜都要靠電飯煲。」(張榮麟醫生提供)

影人的最大困難是溝通

張醫生說,影人最大的難題是溝通,「如何令他讓你影,不要令他對你產生厭惡,如果就這樣拿一支鏡頭影,試過了,死梗!」他開始跟教會義工探望露宿者,定期派物資給他們,「先打破了隔膜便有偈傾。」影人讓他有一份成功感,「影在剎那間,掌握那個機會,影不到就影不到,不像動物一樣等牠們飛過來吃東西。」

張醫生認為,影人的關鍵在於溝通,「有話題就易,就這樣行過去影就不可能。」(廖俊升攝)

一個單位劏40間棺材房

走訪全港各區多間惡劣住屋,張醫生最深刻的是一間深水埗房屋。當時他跟隨義工走上一層舊樓,起初以為是普通的板間房,一開門只見漆黑一片,走廊沒有光管,要靠手提燈光照明。房子間格擠逼,走廊只有兩格瓦磚的闊度,他們橫著身子穿著窄巷。沿著走廊行,數到兩邊各自間了十間棺材房,上下層各五間,每間都有住客,有住客因房間太小,要將腿伸出走廊。他們走到第二個門口,開門又看到同一款間格的二十間棺材房,「一個單位就間了四十間棺材房,好震撼……」

一個單位劏40間棺材房,張醫生說這條走廊漆黑一片,要將相機較至最高曝光才能拍攝。(張榮麟醫生提供)

棺材房每月租金約2000

「住客都很好心,叫我們不要太過靠近牆走,因為有木蝨。」張醫生說,這裡的房間細小和衛生差,房間沒有窗戶,所以有住客在房間的木板上安裝了抽氣扇,也因為太過擠逼,只能用上中央冷氣,「有人特意去住,幾日便被木蝨咬得要看醫生,殺蟲水像是洗頭水和牙膏等的日用品。」

這個年代的香港,竟然還有這種生活環境,「沒有辦法,他們沒有錢。」張醫生指,這裡的棺材房租金介乎每月2000至2200元,「下層貴200元,因為下層不用爬上爬落。」而這種板間房在港島也有,「北角、銅鑼灣和牛頭角都有,一般人印象就只有深水埗,但其實區區都有。」

棺材上格床月租2,000,下格月租2,200。(張榮麟醫生提供)

露宿者為生存變通 改裝公園凳成睡床

生活困苦下,有人連棺材房也不能住,要露宿康文署的公園。然而,長凳設計成為露宿者作息的障礙,「政府不讓你打橫躺下,設計了幾條鐵欄拱起在凳上。」張醫生說,露宿者也見招拆招,「有露宿者趁別人裝修拆了道門,他們就放了道門上去凳上,當是床一樣;有個伯伯延長凳子,放個睡袋上去睡覺。」

有露宿者放了一道門在拱起的鐵欄上,然後自己睡在門上,還取了一卷廁紙作枕頭。(張榮麟醫生提供)

人的世界比動物複雜

在張醫生的相機下的大自然總是充滿生命力,小鳥振翅高飛;但人恰恰相反,活像行屍走肉。張醫生說,自然界弱肉強食,要避開天敵,又不太長命,求存意識可能比人更強,「人的世界很複雜,因為人有思想。動物好簡單,食、傳宗接代、築巢、餵兒、交配……牠們就是想這些。」

相展集中在露宿者、板間房及棺材房、天台屋三個主題。(廖俊升攝)

無錢無地如困局

工資低、難上樓,土地資源又有限,這是困局嗎?「好多社工叫他們輪公屋,但其實很難,單身戶也要等很久,叫他們輪公屋即係等死,記得有個露宿者說:『你叫我輪公屋,不如輪骨灰龕好過啦』。最近又死了三個,好灰,他們沒有生存希望。」張醫生說,希望政府提供多一點宿舍給他們,紓緩問題,「我相信做到的,政府不做而已。又不想令到他們有惰性,所以要他們出去工作,但有些人是做不了工,可能是身體問題,所以要想辦法。」

辦相展冀社會關注被遺忘的一群

「這群人是在富裕的香港社會中,被遺忘的一群。拍下這輯照片,希望讓香港人關注他們,也想令年青人知道,其實有人比自己所住的更差。」張醫生在6月7日至9日假灣仔EastPro Gallery,舉辦了一個名為「The Forgotten」的免費公開攝影展,並會在場發布一本新書,希望公眾持續關注這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