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經典】少林寺搭棚大師:三十六房姊妹作 以棚架打敗眾高手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港產武打電影的經典橋段之一,就是利用各種日常工具,進行武術訓練。通常練習的人都察覺不到當中意義,直到跟人衝突時,才發現自己已經功夫大成。而今天要介紹的電影,便正正是將這種「套路」發揮得臨漓盡致的《少林寺三十六房》姊妹作——《少林寺搭棚大師》。

▍由搭棚師傅變成少林大師
《少林寺搭棚大師》(Return to the 36th Chamber),1980年由邵氏公司發行。故事承襲《少林寺三十六房》的背景,其時開創了「三十六房」的三德大師(京柱 飾),已經成為名滿天下的武學宗師。許多人都慕名去到少林三十六房,拜為俗家弟子。不過,今次的主角卻不是三德大師,而是染坊工人周仁杰(劉家輝 飾)。
 
周仁杰的老闆為了壓榨工人,聘請了合稱「滿清十棍」(王龍威 飾演 頭目)的十個武林高手,到工場監督一眾員工。他更扣除了工人的兩成薪金,以此支付「滿清十棍」的日常開銷。工人周十生為了反抗(華倫 飾),找來了他那擅長假冒身份的弟弟周仁杰,模仿成三德大師恫嚇「滿清十棍」。
 
周仁杰的裝扮成功了一回,但很快就被老闆拆穿,還連同一眾工人遭到了毒打。周仁杰遂前往少林寺,打算憑藉小聰明混入三十六房,好拜入三德大師門下。然而,他的計策完全暪不過三德,但三德也看中了他的學武天賦,於是安排他負責三十六房的搭棚工作。
 
三年過去,周仁杰不僅搭出了竹棚,還在趁著在高空工作的機會,觀摩三十六房的各種訓練,無意中練成了上乘武技。三德大師見時機成熟,就將他驅逐下山。一眾工友滿心歡喜迎接他回來,卻周仁杰卻沒有意識自己已成高手,連番表示他在少林裡學不到任何本事。
 
結果周仁杰終於再度跟「滿清十棍」碰上,並以「搭棚式」的少林武藝,將他們以及染坊老闆全數擊敗。周仁杰也被工友封為「少林寺搭棚大師」!

《少林寺搭棚大師》再度由劉家輝師傅擔綱主演,不過今次他不是飾演三德大師,而是染坊工人周仁杰。(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mhv2bA)

▍日常之中見功夫
雖然《少林寺搭棚大師》與《少林寺三十六房》同處一個世界觀,但除了三德大師一角之外,兩者其實沒有太大關係。而當初飾演三德的劉家輝,也在此片中「降格」為染坊工人周仁杰。所以嚴格來講,《少林寺搭棚大師》並不是《少林寺三十六房》的續作,而是其姊妹作。
 
從劇情上講,對比起《少林寺三十六房》裡的沉重調子,《少林寺搭棚大師》採取了一種較為「日常」的格局。於是乎片中的主要矛盾,就由「國仇家恨」轉化成「勞資糾紛」。主角學武的動機也從培養反清義士,變為替工友出頭(唯一不變是滿漢之間的對立情緒)。而這種「日常」的描繪手法,亦延伸去到各個動作場面,這就是「搭棚」的內涵。
 
按照常理,練武必定要有一個專門的訓練場所,並由專業的導師全程監督。但港產武打片卻往往「反其道而行」,它強調武術鍛煉可以取材自日常生活,只要有悟性和恆心,就自然可以練成上乘武術。這樣一方面可以突顯主角的刻苦,同時亦能彰顯出中國武術的廣博精深、大道至簡。而這正是《少林寺搭棚大師》的主題之一。
 
當周仁杰被指排派去搭棚之後,他就地取材利用搭棚的工具,模仿起師兄弟們練功。例如他以紮棚的索帶,當成藤圈鍛煉手勁和腳法,又以竹棚訓練平衡力,並將之紮成木人樁般練習。經過三德大師一輪考核,最終證明了他比正規入門的弟子更加厲害,可以下山去了。

周仁杰在三德(華倫 飾)的安排下,成為了三十六房的搭棚師傅,最終不自覺地成為了武林高手。(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lNoGjT)

而最終決戰的一幕,就更具「日常」的味道。蓋因「滿清十棍」所採用的兵器,就是廣東地區常見的板櫈。板櫈材質堅硬,櫈腳能夠拆疊,再加之現實中確實存在與板櫈相關的套路口訣(註一),故此板櫈經常成為港產武打片的兵器。而周仁杰為了對抗板櫈,便將「滿清十棍」引到自己的「福地」竹棚,以竹棚施展自己的拿手武技,再以竹棚的木屑殺敗「滿清十棍」,可謂是一場「日用品」的大對決:

雖然《少林寺搭棚大師》的佈局,始終離不開「少林英雄」對戰「滿清走狗」的典型邵氏套路,而其知名度亦不如《少林寺三十六房》般高。但換個角度來看,本片其實是用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去為傳統的英雄故事注入新能量。而片中的竹棚大戰,也極盡港產片之能事。各位如果看膩了格局宏大的敍事結構,本片或許是個嶄新的體驗。

註1:有關板櫈拳的資料其實一直欠缺,及至民國年間,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官——陸林,才首次披露「板櫈拳」的歌訣,其中寫道:「板凳勇猛勢無比,兵器叢中敢稱雄,軟硬傢伙均不懼,就怕遭遇濕布龍」。而濕布龍即是布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