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與華為終端達合作協議 2026年中國生產新車搭載HiCar系統

BMW與華為終端達合作協議 2026年中國生產新車搭載HiCar系統
撰文:張涵語
出版:更新:

寶馬中國(BMW China)17日宣布與華為終端達成合作協議,使寶馬在中國深度融合鴻蒙(Harmony)生態。BMW集團此外還宣布,將從2026年開始,在中國生產的新車款中搭載華為HiCar智能系統。這款系統能讓移動設備與汽車互聯,進而將手機應用和服務延展到汽車。

根據協議,寶馬將推出包括BMW數碼鑰匙、HUAWEI HiCar和MyBMW App在內的數碼化服務。通過此次合作,寶馬基於HarmonyOS NEXT開發的BMW數碼鑰匙功能將於年內上市。

據報道,消費者通過華為手機即可實現解鎖、鎖定或啟動車輛等功能。此外,深度集成的HUAWEI HiCar將於明年率先搭載於本土生產的BMW新世代車型上。

BMW去年財務表現不如預期。24年受到中國與德國市場銷售疲軟印象,淨利潤大跌36.9%,僅僅7.68億歐元(約65億港元)。而與華為的合作將提高BMW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也會助力華為日後與更多高端車品牌形成合作。

中國車企崛起倒逼合資品牌轉型 「華務運動」將重塑汽車業權力格局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近年來,隨著中國車企的崛起,國產化、自主化逐漸接管中國汽車行業製造,「合資」車企已開始加入到中國汽車行業的價格戰之中,亦在今年開始轉向,打造在中國市場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此前《香港01》前往上海上汽通用汽車採訪,相關人士也表示,車廠目前已實現供應鏈國產替代,在上海生產的車輛僅在中國出售不會銷往海外。

從實際數據的維度看,王傳福的預測可謂精準。根據乘聯會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自主車企在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占比,已經上漲到了62.9%的歷史新高,而合資和獨資的市場份額只剩下了27.1%,較2022年底的52.7%下降了幾乎一半。這一數據印證了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去年4月的預測:未來3-5年,合資品牌份額將從40%降至10%。

乘用車國別市場份額變化。

據《虎嗅汽車》報道,近年來,因市場消費低迷中國自主車企打響價格戰,從去年年底開始,愈來愈多的合資車企也深度參與到「價格戰」中來,包括大規模降價、推行「一口價」等措施,但「補救措施」效果有限,合資車企在2025年初終於轉向最後的機會,開啟「華務運動」——打造出在中國市場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

這一浪潮在合資車企中愈來愈大,然而「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對於合資車企而言,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虎嗅汽車》分析,合資車企的根本困境在於其傳統經營模式:外方主導決策、產品全球化定位導致本土化不足,以及研發節奏遠落後於中國車企半年一變的市場速度。

Toyota展台的標語是「立全球 更中國」

今年上海車展成為合資品牌轉型的風向標。廣汽豐田推出的「鉑智3X」純電SUV,以15萬元價格搭載激光雷達和Momenta智駕系統,月訂單突破2萬台;東風日產N7則採用高通8295P晶片、14合一電驅等配置,被業內視為東風奕派eπ007的「技術復刻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品背後是合資企業對中國供應鏈的深度整合。據供應鏈人士透露,部分合資車企已改變過往「總部簽約再供貨」模式,轉為直接與本土供應商對接。上汽奧迪更在燃油車A5L Sportback上首搭華為乾崑智駕系統,展現對中國技術的認可。

日產宣布未來3年將在華新增100億元投資,擴建可容納4000人的技術中心;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也完成架構升級。另據此前報道,上汽通用已實現供應鏈完全國產化,其金橋工廠日產能達900輛,從接單到交付僅需三週,展現出脫離海外依賴的製造能力。

上汽通用汽車是上海上汽與美國通用合資公司。(香港01 鄭寧)

而這種轉變實質是中國汽車產業話語權提升的體現。過去「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模式,正逆轉為「以技術換市場」,大眾與小鵬合作開發電子電氣架構、奧迪新品牌AUDI由上汽主導智能化研發,均印證此趨勢。

《虎嗅汽車》認為,合資品牌的反攻才剛起步,其能否重獲消費者認可仍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中外車企技術合作深化,中國新能源市場將進入更激烈的「混戰」階段。這場由中國車企主導的產業變革,正在改寫全球汽車業權力格局。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