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煜明返母校聖若瑟分享科研歷程 籲年輕人把握科創黃金時代

盧煜明返母校聖若瑟分享科研歷程 籲年輕人把握科創黃金時代
撰文:蕭通
出版:更新:

今年創校150周年的聖若瑟書院聯同慶祝創立10周年的香港科學院,上周六(17日)舉辦了科學論壇。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兼香港科學院長盧煜明教授是該校1983年中七畢業生,與500多名來自該校及其他中小學的師生分享科研經歷。盧形容目前科研人員擁有的研究經費和機會均較以前多,加上香港有稅務優惠等優勢,形容現時香港的科創「好好做」,希望年輕人能把握這個科創黃金時代。

1983年畢業的盧煜明教授到母校演講,與在場人士分享「為醫學診斷創造新科學範式」。(圖片由校方提供)
1983年畢業的盧煜明教授到母校演講,與在場人士分享「為醫學診斷創造新科學範式」。(圖片由校方提供)

煮公仔麵啟發研究 寄語校友留意生活細節

今次論壇以「為醫學診斷創造新科學範式」為題,盧教授與校友分享了他在科研和創業過程中的起伏。他提到,啟發他研究方向的經歷包括煮公仔麵和觀賞《哈利波特》,最終突破了技術瓶頸。盧坦言,在科學界中只有成為「第一次」才有價值,「第二次」已變成「First Loser」。他寄語有志成為科學家的學生,細心留意生活中的細節,往往可以從看似不相關的事中獲得靈感。他還分享申請專利的經驗,藉此建議有志把技術產業化的人士開設公司申請專利,為自己爭取「發球權」,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

1965年畢業的李焯芬教授演講「三峽大壩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分享當年參與三峽工程的經歷。(圖片由校方提供)

李焯芬為校友 當年靠課室圖書櫃養出閱讀習慣

香港大學榮休副校長、國際著名岩土力學及水利專家李焯芬教授在1965年於聖若瑟書院預科畢業,職業生涯中曾參與國內外多個核電站、大壩及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包括長江三峽水電工程項目等。他在論壇上分享了「三峽大壩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李憶述當年母校每個課室都有圖書櫃,老師要求同學們每兩周提交讀書報告,使他培養出閱讀習慣,受益一生。

盧煜明教授(左二)與李焯芬教授(右二)兩位重量級師兄,重回母校與學弟及其他中學的師生,分享科研經歷。(圖片由校方提供)

盧煜明倡年輕人積極提升AI方面能力

論壇主持之一劉璟龍,目前於中大修讀醫科,同時在師兄盧煜明教授的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另一位主持王竣顥則是聖若瑟書院的中四學生及科學學會主席。聖若瑟書院的中六學生則詢問盧教授如何訓練將看似無關的事物連結起來,實現更大的可能性。盧教授建議學弟以「廣角鏡」的角度看待事物,透過多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可能會因此激發新思維,正如他在看電影時靈感迸發,最終成就了無創產檢技術。

有參與者也問及人工智能如何幫助科研及建築工程,會否取代人類?盧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科技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未來將在顯微鏡、X光片、手術機械人等領域發揮重要角色,因此在場的年輕人應積極提升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

校長郭廸民:冀活動提供啟發新思維平台

聖若瑟書院校長郭廸民表示,希望此次活動能夠提供一個學習和啟發新思維的寶貴平台,鼓勵下一代追求有意義的發現。

香港科學院作為論壇的合辦機構,一直致力於推動香港的科研和科學普及教育。十年來,該院累積舉辦逾五百場科普活動,吸引超過八萬人參與,並有超過兩千萬人透過網上參與活動。

超過五百多名聖若瑟書院及其他中學的師生參與科學論壇,座無虛席。(圖片由校方提供)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