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照顧者悲歌何時了?傷痛知多少

來稿|照顧者悲歌何時了?傷痛知多少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徐幻

香港的照顧者承擔著無數家庭的希望,卻常常在沉默中掙扎。本月,中環一名70多歲男子疑因長期照顧患病妻子不堪重負,與妻子在家中燒炭身亡。故事令人傷感,但更令人反思的是,此類悲劇在近年來屢屢出現。

2024年3月,九龍塘一名71歲女子涉嫌殺害照顧多年的患痴呆症的84歲丈夫後自殺未遂;同年5月,葵芳邨一名59歲城巴女站長因心臟病無法繼續照顧32歲智障兒子,於母親節與兒子燒炭離世;2023年,觀塘一名60歲保安與82歲臥床母親倒斃家中,疑因兒子意外跌倒,母親無人照顧而亡;同年9月,兩名智障兄弟因母親住院無人照料而餓死。

照顧者困境是社會系統問題

這些逝去的生命曾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或街坊,他們的離去靜悄悄,卻在社會心頭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痕。數據更揭示了照顧者的艱難處境:香港20%的非正式照顧者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53%因缺乏休息而身心俱疲;80%的照顧者已是60歲以上的老人,卻仍在獨自承擔重擔。更令人揪心的是,56%的家庭照顧者出現抑鬱症狀,25%飽受焦慮困擾。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真實的家庭、一段段無聲的掙扎。這些照顧者日復一日地付出,卻難以得到有效的支持,他們的困境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我們社會需要正視的系統性問題。

近年來,香港政府逐漸正視照顧者面臨的困境,推出多項支援措施,旨在減輕他們的壓力,提升身心健康與生活質素。2023年政府啟動的24小時照顧者支援熱線,由專業社工提供即時諮詢、心理輔導、緊急支援及資源轉介,隨時為照顧者提供一線幫助。此外,政府大幅擴展喘息服務,通過「優化買位計劃」的約140間安老院及190個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的服務單位,提供日間或短期託管,讓照顧者得以喘息。同時,「低收入家庭照顧者生活津貼計劃」已常規化,為經濟困難的照顧者提供固定補貼,支持「居家安老」政策。

為增進公眾對照顧者需求的了解,政府推出「關愛照顧者運動」,透過短片比賽、社區活動及「照顧者資訊網站」,推廣互助精神並提供實用資源指南。儘管上述措施展現了政府的決心與努力,但照顧者悲劇的一再上演凸顯現行政策的兩大核心問題:重視服務數量而輕視生命質量,追求短期成效而忽視政策持續。

2025年2月,勞福局局長孫玉菡出席支持照顧者的活動。(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政策數字難以反映照顧者身心健康

現行照顧者政策多以擴大服務覆蓋面或數量為目標,例如,2024年《施政報告》提及於荃灣及南區試行的「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強調半年內探訪4700戶家庭,轉介約900宗個案予社福機構跟進。社會福利署2023年11月公告突出全港新增367個喘息服務點,平均每日120人次使用;24小時支援熱線每日處理數十宗求助。

然而,這些數字難以反映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改善狀況,未能充分重視照顧者的福祉。研究顯示,非正式照顧者在SF-36 健康生活品質量表調查的八個維度(包括身體功能、心理健康、社交功能)得分顯著低於非照顧者,生命質量全面下降;56%照顧者報告抑鬱症狀,25%有焦慮症狀,卻鮮有政策提供系統性以及長期的健康改善支援。喘息服務雖提供短暫休息,但地點分佈不均、輪候時間長,未必能有效改善每日提供16小時以上的高強度照顧者的身心健康。2023年上線的「照顧者資訊網站」因數碼障礙,對80%年逾60歲的照顧者幫助不大。這些措施治標不治本,難以回應如2025年中環雙屍案中照顧者因長期壓力走上絕路的悲劇。長遠而言,缺乏以生命質量為核心的科學評估,使政策難以針對照顧者的核心需求(如心理輔導、社交支持)精準介入,成效受限。

支援政策可能因財政縮減而中斷

此外,在經濟下行的時代,政府資源有限,大量政策的連續性與一致性備受挑戰,但現行有關照顧者支持的措施鮮少重視成本效益分析。例如,低收入家庭照顧者津貼計劃自常規化後惠及數千人,卻因申請門檻高、審批流程繁瑣,未能覆蓋更多有需要的照顧者(如58%精神病患者照顧者家庭月收入低於2萬港元)。同樣,喘息服務雖有助減輕負擔,但其運營成本高昂,2023年立法會報告顯示,每名額的補貼成本遠超一般津貼,卻未能顯著降低照顧者的抑鬱或焦慮症狀。

在經濟壓力下,政府若不優先評估哪些措施能以低成本帶來更大福祉,政策可能因財政縮減而中斷,影響長期穩定性。例如,2020年疫情期間,社會隔離導致服務暫停,加劇照顧者孤立感,顯示政策缺乏應對突發情況的靈活性。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不僅限制了資源的優化分配,也使政府難以在經濟挑戰中維持對照顧者的承諾,進一步加劇如2024年葵芳邨悲劇中媽媽的無助處境。

全面衡量照顧者狀況以對症下藥

照顧者的生命質量(指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心理功能、社會能力以及個人綜合狀況的感覺體驗)直接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照顧效果,因此,建立以他們生命質量為核心的經濟學評估至關重要。這種評估就像一面多棱鏡,能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照顧者的真實處境,並設計出對照顧者真正有用且政府能長期負擔的支持措施。

現時有稱為CarerQol的工具專門評估照顧者生命質量,可以全面衡量他們的心理狀態、身體健康、經濟壓力、社交聯繫,甚至個人成就感。這樣的分析能清楚地告訴我們,照顧者在哪些方面最需要幫助,從而讓政策更有針對性。例如,想知道是短期的喘息服務(比如安排臨時照顧者)更能讓照顧者放鬆,還是長期的心理諮詢更能幫助他們應對壓力,評估能給出答案。以及對於那些壓力爆表的照顧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比如專屬的心理輔導或靈活的補助計劃,會不會比給所有人統一發放津貼更能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經濟學評估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以數據為依托,比較不同支持措施的成本與成效,幫助政府找到既省錢又實用的解決方案。它讓政策超越單純的數字堆砌,真正聚焦於改善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讓他們活得更有尊嚴。通過科學分析,決策者能精準辨別哪些措施最有效。這樣的評估確保資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讓照顧者在辛勤付出時,也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支持。這不僅減輕他們的重擔,更是對終結照顧者悲劇、回應社會期盼的鄭重承諾。

作者徐幻是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