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校長談AI世代人才密碼 領域知識不能取代AI需培育複合型人才

嶺大校長談AI世代人才密碼 領域知識不能取代AI需培育複合型人才
撰文:金敏琍
出版:更新:

ChatGPT在2022年底橫空出世,拉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序幕,不單迅速改變了各行各業的運作,亦對全球教育界帶來衝擊。學生要學什麼?應怎學?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接受「01教育」專訪時表示,現在是知識性革命時代,學生應透過「用中學」熟練與AI互動技巧,提昇AI素養能力,利用AI提高生產力解決「腦力」問題,並需學習慎思明辨及高階思維,結合自己專業領域知識成複合型人才。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生成式AI數秒就能生成一篇詞藻華麗的文章、一份詳盡的會計紀錄,人們可以輕易獲得所需要資料,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時世上有很多工種正在被AI取代......

知識性革命時代 既是衝擊亦是機遇

秦泗釗指出,世界現處於知識性革命時代,傳統工業革命是機械替代體力,現在是AI令人類「腦力」增強。特別是生成式AI用海量數據打造成超巨大的模型,對各行各業乃致教育界既是沖擊亦是機遇,學校要推動AI教育、學生要熟練AI操作及互動技巧,提昇AI素養能力,減少被淘汰可能。

嶺南大學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洞察AI對教育界機遇,帶領嶺大更上一層樓,發展成「數字時代文理融合研究型博雅大學」。(羅國輝攝)

早著先機擁抱AI 實現跨越式發展

他以嶺大為例,數年前當歐美一些高等學府對AI抱懷疑而卻步時,嶺大已開放ChatGPT供全校師生員工免費用,同時率先為商學院本科一年級生開設學習使用ChatGPT的課堂。及至去年,全校本科生都要修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科並應用於實踐,使嶺大有跨越式發展。

「以前我們跟高科技沒有太大關系,到現在我們必須去領導這個事情的發展。AI在教育裡產生的影響,如何去應對,如何去擁抱AI帶來的優勢,讓我們的學生掌握、讓我們學生畢業後在他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優勢。」

嶺南大學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受邀出席世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中的「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轉變與能力提升」論壇。(嶺南大學提供圖片)

培育 AI 無法取代的核心能力

在 AI 時代下,秦泗釗認為未來教育應聚焦著力培養學生「高階思維」(high order thinking)及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這類 AI 無法取代的核心能力。

秦泗釗稱,學生須學會「指導 AI 做事」,在與 AI 的反覆對話中調整指令、判辨 AI 輸出的內容是否正確,這正是AI不能取代的能力,​同時大學亦會訓練學生在「沒有 AI 時也能獨立完成」的基礎能力,確保技術應用與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的重要。

要培養出高階思維及慎思明辨,秦泗釗認為必需讓學生透過「用中學」,透過人機互動強化主導能力,而學習過程老師指導至關重要,需引導學生正確使用 AI 工具,在 AI 內容不符預期時,帶領學生分析問題、調整關鍵字或指令,於過程中培養慎思明辨思維。

學生既需依賴 AI 完成低階任務,更要保持獨立判斷能力。運用高階思維指導 AI,如平面設計中多次互動調整參數,在不斷實踐調整中培養相關思維。

嶺南大學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表示,未來教育應聚焦著力培養「高階思維」及批判性思維,這類 是AI 無法取代的核心能力。(羅國輝攝)

領域知識不能被AI取代 靠人把關判斷

既然AI「萬能」,那搞懂AI就好了,還需讀文學、習語言,學習不同學科的領域知識嗎?秦泗釗明確指出,「AI再厲害也替代不了domain experts(領域專家)」,有AI學生還是要讀書。

他以會計為例指出,會計規範是人類認定的專業準則,AI 生成的內容是否符合行業條例,必須依賴具備領域知識的人進行鑒定與質量把控(quality control)。因此,嶺大強調培育「複合型人才」, 既要傳授傳統領域知識,確保學生掌握專業底蘊,又要訓練 AI 工具應用能力,使技術成為輔助專業判斷的手段。

他強調,領域知識是應用 AI 的根基,唯有紮實掌握專業知識,才能在 AI 時代保持主體性,避免陷入技術依賴的盲區。這種「領域知識與 AI 技術並重」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既能駕馭工具、又具備深度專業判斷力的未來領軍人才。

建立價值觀體系 為學生設AI防御系统

此外,秦亦強調領域知識有助價值觀體系的建立,強化慎思明辨能力。他以一則笑話說明其重要性,指有人叫AI生成一個古典文學故事,結果搞出了孫悟空與林黛玉談戀愛。因此他認為在面對AI時代的文化衝擊,「學生還是要讀領域範圍內那些經典,透過經典學習、批判思考與實踐應用,不斷強化辨識AI幻覺,建立AI防御系统」。

嶺南大學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強調,領域知識有助價值觀體系的建立,強化慎思明辨思維。(羅國輝攝)

突破傳統 探索AI教學新路徑

在教學實踐中,秦泗釗認為教師需自主探索創新方法,因現階段針對生成式AI,並無標準教材或工具可循,應善用公開資料,再結合專業然後向學生講解,「我們不要等到標準教材出來再做」。

嶺大在去年牽頭,聯合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和理工大學,開發了一套教師備課平台IDEAL-Gen.AI。平台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可利用平台生成合適案例,精準對接多元化教學需求。備課平台推出約一年,已生成了大約6,000個教案。

深圳研究院已投入運作 研擴建校舍

談及嶺大未來發展計劃,他指學校現時位處洪水橋邊上,期望延伸至北部都會區,期望政府將擬搬遷的屯門濾水廠約 5 英畝土地劃歸,以擴建校舍,同時爭取提高現有校園容積率與限高限制。

嶺大強調培育「複合型人才」, 既要傳授傳統領域知識,確保學生掌握專業底蘊,又要訓練 AI 工具應用能力,使技術成為輔助專業判斷的手段。(嶺南大學提供圖片)

大灣區佈局上,嶺大在深圳研究院已投入運作,另外即探討在廣州建設新校舍,目標是完成探討後在五年內投入運作。此外,嶺大第一期超預中心「嶺南HPC NexT」已落成及正式啟用,第二期將擴建圖形處理器( GPU )主導的 AI 計算設施,並擬與數碼港合作強化資源互補。

數字時代文理融合研究型博雅大學

嶺南大學以「數字時代文理融合研究型博雅大學」為發展定位,致力於引領全球博雅教育在數碼時代的創新轉型。秦泗釗指出,未來將重點發展文理融合,培養兼具技術實力與人文思辨的領軍人才,通過跨學科實踐探索數字時代的全人發展模式,力圖在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之間達成平衡。

嶺南大學以「數字時代文理融合研究型博雅大學」為發展定位,致力於引領全球博雅教育在數碼時代的創新轉型。(資料圖片)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