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經歷服務經濟、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三大重要轉型,這本可為美國先進數字技術和半導體公司提供眾多合作機會,但美國的限制措施卻使這些企業逐漸失去中國市場,對雙方而言都並非理想結果。」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原司長、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15日在上海表示。
當天,第五屆「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峰論壇(IFCII)」在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舉行。在論壇上,徐林在談及中美關係時指出,中國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對美國傳統優勢產業形成挑戰,美國由此對中國崛起產生焦慮,並以所謂公平競爭和貿易問題為由向中國發難,但解決矛盾需透過溝通談判,尋求妥協以維持合作。
中國官媒多次發表權威評論,強調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圖為中方談判代表、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Reuters) 對於美國在技術領域對中國實施的嚴格出口限制,徐林認為難以達成其預期目的。儘管短期內會給中國帶來困擾,但這種限制反而激勵中國加強創新研發、實現進口替代。「憑藉龐大的應用場景,中國創新成果能迅速形成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徐林說到,美國 「小院高牆」 策略可能適得其反,限制越多,中國創新和進口替代覆蓋面越廣,最終促使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份額流失,導致中美一定程度的脫鉤,這對雙方都不利。
在談到中國經濟發展時,徐林強調,中國正經歷服務經濟、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三大重要轉型,且三大轉型相互融合、彼此支撐,數字智能轉型尤為關鍵。這本可為美國先進數字技術和半導體公司提供眾多合作機會,然而美國的限制措施卻使這些企業逐漸失去中國市場,對雙方而言都並非理想結果。
「經過這樣一個磨合和反思之後,也許兩國政府可以非常冷靜坐在一起,探討一個新的更加合作、更加共贏的做法。」徐林表示。
部分美國人提出中美「脫鉤」,某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經濟民族主義思潮的冒起。(VCG) 針對兩國綠色領域合作,徐林指出兩國仍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一是美國先進的數字技術可以與中國的綠色低碳轉型和數字智能轉型結合,實現更多商業互利;二是基於世界銀行等現有國際體系,中美可共同開展全球氣候融資的合作;三是中國新能源技術領先,企業可赴美投資設廠,通過貿易和跨境投資實現雙贏。
「當前由於地緣政治爭鬥的影響,雙方的合作空間尚未充分展開。中美雙方政府與業界需共同努力,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多邊貿易體系重構和改進過程中加強合作,以全球性大國的責任,共同維護世界穩定。」徐林表示。
徐林曾任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發展規劃司司長,2018年10月出任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該基金成立於2016年,由中央財辦和美國保爾森基金會牽頭,聯合兩國商界設立的一個民間綠色交流合作平台。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