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跨境合作新格局:從馬新經濟特區看港深協同發展之路

來稿作者:于承忠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今天,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簽署的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 JS-SEZ)協議,以及香港特區政府推進的北部都會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跨境合作範式。作者將深入剖析這兩個重大項目的異同,對香港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馬新攜手共創經濟特區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互為最大貿易夥伴之一。 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額每年高達835.3億美元, 一點顯而易見。 新加坡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 (FDI) 之一,貢獻了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 8.3%。 柔新經濟特區旨在利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優勢,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促進跨境貿易以及投資和人員流動。
JS-SEZ橫跨3,500平方公里,相當於新加坡面積的五倍,是馬新兩國迄今最大規模的跨境合作項目。這個規模龐大的經濟特區將發展數據中心、製造業和旅遊業等多個領域。根據規劃,該項目在首五年將創造2萬個高技能就業機會,預計能吸引50個重大項目落戶,十年內更可望引進100個大型項目。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 (SBF)的一份報告顯示,93% 的受訪者認為柔佛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其中 50% 的企業已在柔佛開展業務。 過去兩年,柔佛吸引了總計1,137億令吉的投資,並同時創造了35,000個就業機會。
在產業布局方面,新加坡將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研發中心等高增值產業,而柔佛則主攻製造業、物流和旅遊業,形成明確的產業分工。特區實施「單一窗口」制度,簡化跨境通關程序,並為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和行政便利。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兩國規劃建設高速鐵路、跨境捷運等交通網絡,致力打造「無縫連接」的營商環境。同時,特區將設立職業培訓中心,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
港深協同發展創新高地
相較之下,香港的北部都會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採取了不同的發展路徑。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採用「一河兩岸」模式,香港園區佔地87公頃,深圳園區佔地300公頃,重點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作為更大的發展藍圖,北部都會區中的新田科技城規劃600多公頃用地,其中300公頃預留作創科用途,可提供約70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相當於17個香港科學園的規模。
港深合作特別注重產學研融合,河套區重點發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領域,強調科研成果轉化。在制度創新方面,兩地正積極探索跨境資金流通、人才流動、數據共享等領域的創新機制。同時,整個規劃也十分注重環境保育,致力打造綠色智慧城區。
汲取經驗促進發展
從JS-SEZ的發展藍圖來看,香港可以在多個方面借鑒學習。首先是產業鏈布局方面,JS-SEZ注重產業互補和全產業鏈發展,香港可以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引入更多配套產業,並設立「中試基地」(中試,Pilot Plant,亦稱為中間試驗,是創科鏈上的一個承上啓下的環節,乃連接前端科研與後端產業化的紐帶;它在促使科研成果轉化的同時,能夠兼顧生產工藝上的可行性、商業上的經濟效益以及資源上的配置,從而大幅提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及產業化的成功率),更好地銜接研發和生產環節。在合作機制方面,可以借鑒馬新「單一窗口」模式,進一步簡化港深跨境手續,建立更靈活的人才交流機制。
在營商環境優化方面,香港可以考慮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稅收政策,完善創科企業融資渠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則需要加快跨境交通網絡建設,提升數字基礎設施水平。值得注意的是,JS-SEZ的設立已引起東盟各國的關注,印尼等國擔心可能影響其投資吸引力。這提醒香港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競爭優勢,發揮「一國兩制」的特色,強化國際化優勢。
區域合作與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這兩個跨境合作項目將在各自區域發揮重要作用。JS-SEZ有望成為東盟地區的經濟增長引擎,帶動馬來西亞南部轉型升級。港深創新合作區則可能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注入新動力。
香港要在把握發展機遇的同時,深化與大灣區城市的協同合作,拓展國際合作網絡。通過持續創新、深化合作,在區域競爭中保持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馬新經濟特區和港深合作區雖採取不同發展模式,但都體現了跨境合作的重要性。香港應該汲取JS-SEZ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優勢,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發展道路。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跨境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顯。無論是馬新經濟特區還是港深創新合作,都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了寶貴經驗。香港要在把握機遇的同時審時度勢,既要積極進取,也要穩紮穩打,確保發展規劃切實可行,真正造福市民,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目標。通過深化區域合作,提升競爭力,香港必將在新一輪發展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于承忠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客席講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