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年被偷3000億日圓」逾半賊人來自這國 Uniqlo擬辣招防盜

日本「1年被偷3000億日圓」逾半賊人來自這國 Uniqlo擬辣招防盜
撰文:日本物語
出版:更新:

最近日本最大的服裝連鎖品牌Uniqlo(優衣庫),突然放出狠話:以後遇到集體竊盜事件,無論損失多大,哪怕只是一雙襪子、一件T卹,都要用法律手段,把竊賊造成的全部損失一筆一筆討回來。這樣的表態,立刻在日本零售業和輿論場引發熱議。

其實,這幾年日本的商店、藥妝店、便利商店,幾乎人人都在跟「萬引」——也就是「小偷小摸」——奮鬥。別看日本給人的印像是治安好、秩序井然,實際上每年因為萬引造成的損失,粗算都要3000多億日圓。

最近日本Uniqlo表示以後遇到集體竊盜事件,無論損失多大,哪怕只是一雙襪子、一件T卹,都要用法律手段追討損失。(YouTube@TechPoliEcon)
最近日本Uniqlo表示以後遇到集體竊盜事件,無論損失多大,哪怕只是一雙襪子、一件T卹,都要用法律手段追討損失。(YouTube@TechPoliEcon)
最近日本Uniqlo表示以後遇到集體竊盜事件,無論損失多大,哪怕只是一雙襪子、一件T卹,都要用法律手段追討損失。(YouTube@TechPoliEcon)
最近日本Uniqlo表示以後遇到集體竊盜事件,無論損失多大,哪怕只是一雙襪子、一件T卹,都要用法律手段追討損失。(YouTube@TechPoliEcon)

點圖放大看日本商店監視器拍到的賊人盜竊過程:

+41

而最近幾年,監視器畫面裡的「主力軍」,竟然換成了外國團夥。就拿大阪Uniqlo來說,警方最近就抓到3位越南女性,三四十歲的年紀,專業得很。她們交代得很直接:只要在日本偷到指定商品,回去就能拿到十幾二十萬日圓的報酬。一趟下來,3個月時間,犯案37次,賺夠了生活費,偷走的Uniqlo商品總價超過1000萬日圓。

再看看全國的數據,最近幾年,被抓的萬引「外籍人員」裡,越南人佔比竟然高達5到7成。模式也很清楚:有人在越南遙控,有人在日本「採購」,一條隱密又高效的犯罪鏈,悄悄成形。

甚至,2023年4月東京多摩市的Uniqlo門市,還出現過兩名越南男性專偷女用內衣的狀況,一個月裡偷了75件,涉案金額10萬日圓。兩人被抓後說得坦白——Uniqlo的衣服在越南賣得火,所以偷了就快遞回去,由熟人幫忙轉賣,生意紅火得很。

根據日本警視廳調查,這兩人自2018年9月來到日本後,就專盯東京和埼玉的Uniqlo門店,其他品牌一點不碰,目標感極強。直到被捕,犯案40多次,偷走的商品總額已超1000萬日圓。不得不說,Uniqlo在越南的受歡迎程度,已經讓人冒著風險鋌而走險了。

【延伸閱讀】東京澀谷MMA「打架勸架圍觀全是外國人」讓當地人看呆:日本變了(點圖放大瀏覽):

+13

說到「老鼠貨」,過去不都是大牌、名牌才有人惦記?有些國外的商場根本沒有防盜警報器,成龍電影《新宿事件》裡,不也是鞋子衣服隨便拿?誰能想到,今天連平價又樸素的Uniqlo,也能在「黑市」火出圈。

成龍《新宿事件》電影截圖

在日本,零售企業過去遇到萬引,多數選擇自認倒霉,最多報個警,很少主動起訴賠償。一來流程太折騰,二來打官司傷神又耗時。全國萬引犯罪防止機構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真正會主動索賠的企業,不到11%,十多年來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大部分商家不如直接加裝監控、培訓員工來得實在。

但這次Uniqlo不一樣。全國近800家門市,迅銷集團表態明確:以後不僅報警,還要把每一筆損失算到位,被盜商品、人力調查成本、案子跑斷腿的錢,全都一項項索賠,必要時就打到底:

要讓顧客能安心購物,我們就必須亮出態度。

其實不只是Uniqlo。例如名古屋的三洋堂書店,早在20年前就開始每抓到一個小偷就索賠,連員工陪著警察調查花掉的工時都要按分鐘記帳。效果非常明顯,最早不明損耗率有1.1%,現在降到0.5%多點。每年回收的人力成本有幾十萬日圓,還會捐給防盜機構去做反偷盜宣傳。

實際上,萬引只是零售業「損耗」的冰山一角。每年全國清點庫存,總有「帳上有,貨架沒」的情況。調查顯示,不明損耗中,41.4%來自萬引,38%是管理失誤,還有2.7%竟然是店員「自家下手」。

日本社會整體安全感雖然強,但零售業這種無形損失早已成了「沉默的痛」。企業和一般人對萬引的危害依舊重視不足,甚至有人覺得「大公司被偷點東西無所謂」。但日積月累下來,真正受傷的,其實還是大家。那些「微損耗」,終究要由所有買單的人一塊承擔。

Uniqlo這次「硬剛到底」,說到底,守護的不只是賬面數字,更是提醒整個社會:對於偷盜,不能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敢於較真的企業,是希望每個走進店門的人,都能感受到安全與信任。這既是做生意的基礎,也是社會的底線。

【延伸閱讀】日本旅遊小心!她出升降機後「袋被割走」財物全被偷 疑針對遊客(點圖放大瀏覽):

+19

【本文獲「日本物語」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Japanch】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