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文化 |遊走元朗厦村鄧氏宗祠 細述人與宗族之間的關係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中西文化交匯的香港,以「東方之珠」的美名譽滿全球。自古以來,人們多數著眼於香港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的國際地位和經濟收益,卻並不熱衷於傳統文化的發掘及傳承。獅子山下的這一片土地,到底有著如何的文化底蘊,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才呢﹖回歸25年之際,香港電台全新文化考察電視節目《行走中的文化》,帶領一班莘莘學子,遊走香港,藉由他們的視野,探索傳承的意義。
原題:遊走厦村,認識宗祠

鄧妙薇老師是厦村的義務導賞員

節目採用校際體驗賽的方式,讓高小及初中的學生深入認識及欣賞香港的多元文化,激發及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這班二千年後出生的新世代,將親身接觸宗族、建築、地理、信俗、陶瓷、音樂、粵劇、山水畫、綾羅綢緞錦及飲食這十個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項目,通過實地考察,細聽專家與學者之分析及研究,展開不同時空下的文化沉浸之旅。每個歷史文化項目將有四間小學或中學參加,學生們於考察完成後將參與跟項目相關的挑戰,寓學習於競技,深化知識,活學活用,通過比賽脫穎而出,成為對該文化項目了解最深的佼佼者。

首集《行走中的文化》,由「宗族」出發,帶領學生來到香港法定古蹟之一的元朗厦村鄧氏宗祠,由厦村鄧氏原居民鄧妙薇老師做導賞員,為學生細心道出傳統宗族文化的內涵。來自光明英來學校、天主教伍華小學、救世軍田家炳學校、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學校四間小學的同學們,成為首站的挑戰先鋒。

所謂宗族,即擁有共同祖先與同姓氏的親屬聚居的社會群體。同一宗族的人們,以延續及壯大宗族命脈為己任,透過祭祖、傳統節慶等共同活動,來維繫族內的情感。宗祠,便是家族的祠堂,供奉宗族的祖先,延續後代的香火。

古樸又宏偉的厦村鄧氏宗祠前,抬頭便是龍飛鳳舞的一副對聯。「南陽綿世澤,稅院振家聲」十個字,緩緩打開新界五大宗族之首――鄧氏宗族的歷史大門。厦村鄧氏宗祠,最初名為「友恭堂」,作為鄧氏後人,鄧妙薇老師介紹厦村鄧氏宗祠的由來、家族與宗祠的淵源以及宗族的傳統活動,細述人與宗族之間的關係。

在鄧老師的文化導賞下,學生們觀賞鄧氏宗祠的建築佈局,祠堂後花園的友恭小學原址,了解書室的作用、點燈的傳統及婚宴習俗。鄧氏宗祠這座歷史建築文物,埋藏了宗族幾代人的深耕與細作,也體現了宗族文化的獨特存在。縱觀祠內的三進兩院,吉祥精緻的傳統中式斗拱下,佈滿花卉圖案的特色檐板;遠眺祠外的醮碑長壁,逢十年拆行磚的風俗中,隱藏宗族興旺的寓意。靜立與回眸間,歷史的餘音,低低縈繞在「友恭堂」的牌匾下。

體驗之旅結束,便是遊戲比賽的開始。為了考查學生們對宗族文化的理解,該項目的挑戰分為三個回合,首輪是鄧氏宗族傳統結婚儀式程序的排序遊戲,次輪是親戚間稱呼的問答遊戲,最後是「紮花燈」的手作燈籠終極比拼環節。比賽內容由淺入深,趣味盎然,由動腦到動手,由學習到實踐,學生們將身體力行,各展所能,用行動來傳承文化。

一雙腳,一點因緣,行走之間,連結起文化傳承的足跡。文化,是「文以教化」的過程,是文學、道德、哲學、藝術等不同層面在生活中的體現,也包含著身份認同的底蘊。行走於文化中,由尋找香港的獨特文化啟程,連繫起中國的文化歷史,跟世界接軌,既培養情趣,亦陶冶性情。

三人行,必有我師;有朋共賞,不亦樂乎﹖下一站,「宗族」。你,準備好了嗎?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行走中的文化》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十個具代表性之歷史文化項目,逢週日晚上8時於港台電視31播出。
詳情: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ulturewalk

(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