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同時向全球開火,這一次特朗普到底要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什麼對加徵關稅情有獨鍾,普遍的說法是他希望通過加徵關稅引導製造業回流。簡而言之,美國需要重新成為製造業大國,重新成為工業大國,如今的產業空心化過於嚴重,大國的地位沒有相應的工業內核作為支撐存在隱患。美國需要調整經濟結構補經濟短板。
以美國的經濟需要出發解決問題,這無可厚非,但特朗普的關稅戰,並不只是為了引導製造業回流那麼簡單。
長期以來,美國以低關稅吸引各國出口產品到美國,美國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各國獲得美元,這一過程鞏固了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貨幣霸權是美國除了軍事霸權之外最重要的霸權。低關稅政策為什麼突然間就變得不合時宜了,為什麼美國突然生出了對於製造業的危機感?
中國已經是最大的製造業大國,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如果沒有中國在製造業領域的強悍地位,如果沒有新興國家的工作化進程,就不會有美國如此強烈的危機感。美國的焦慮感與其說是來自於自身,不如說是來自於全球化狀態下的縱向對比。
當製造業在美國的盟友歐盟日韓等國蓬勃發展時美國並沒有感受到威脅。美國曾經輕而易舉逼迫日本簽下廣場協議。換句話說,美國從來不認為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貿易不平衡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只要美國願意解決,美國同盟友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可以捆綁軍事保護傘得以解決。真正有問題的有挑戰性的是中國的不屈服,中國的不可控制性讓美國駕馭新興國家越來越力不從心。
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曾經說過中美合作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他也曾經提議舉行中美俄領導人峰會。看似新的世界格局已經到來,看似特朗普承認了中國的影響力和應有地位。事實上,特朗普第二任期和第一任時候一樣,從來沒有放棄打壓中國,也沒有忘記中國崛起帶來的焦慮感。
原本人們以為暫停關稅90天,美國同其他國家的關稅談判是在解決美國和各國的問題,實際上,美國關注的不只是美國和其他的國家雙邊貿易。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政府似乎正準備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他們限制與中國的貿易。數十個國家正在與美國談判尋求關稅減免,作為交換,美國希望這些國家不要再購買中國商品,採取措施限制中國的製造業實力。特朗普的高級經濟顧問正在考慮,要求來談判的貿易代表對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徵收二級關稅。這些措施可能包括,禁止中國貨物經由這些國家運輸、阻止中國企業在其領土設立工廠以規避美國關稅、不購買中國的工業品等等。
儘管在媒體的報道中上述事態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謀劃,但特朗普4月15日在美國霍士新聞網的西班牙語節目中稱,他們正在考慮讓各國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這似乎證實了特朗普政府借關稅談判制定打壓中國政策的可能性。
轟轟烈烈的圍堵中國打壓中國運動在特朗普第二任期沒有戛然而止,特朗普從來沒有忘記中國。特朗普第二任期之所以沒有單獨發起中美貿易戰而是實行全球對等關稅,不是因為中國不重要了,而是因為這是一次收割其他國家與打壓中國同時進行的行動。這是中美貿易戰的升級版,增加了中國應對的難度。所有國家同時面臨關稅問題,那麼各國同美國的談判,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
真正的問題從來都是中美。如果沒有中國,其他國家同美國的問題很好解決,如果沒有美國,其他國家同中國的問題也很好解決。問題的複雜性就在於,有中國,其他國家同美國的問題不會順利解決。有美國在,中國取信於其他國家也不會那麼容易。
這一次全球對等關稅,是美國主動發起的進攻,是中美在貿易領域的一次總攤牌,是一次美國實力的檢驗,也是一次中國抗壓能力的檢驗。美債美股美元的穩定性是特朗普的軟肋。美國擁有的龐大市場是特朗普的籌碼。美國會有所損失,也會有所收穫。其他國家是在美國壓力下被迫加入經濟圍堵中國的行動,還是在中國的支持下打贏對美關稅戰,尚沒有定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能想當然認為特朗普上台後的改革,是為了解決美國自身的問題。當自己的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那就是別人有問題。打壓中國和美國內部變革並不衝突。如果能夠通過打壓外部挑戰來化解或者延緩內部問題的緊迫性,不失為一種選擇。美國式霸道從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