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臭原因|腎虧捱夜易體臭!忌太補戒5類食物 中醫推1款茶飲止汗

撰文:中天新聞網
出版:更新:

夏日炎炎,陽光下走一下難免揮汗如雨,全身濕悶黏膩,尤其在人多擁擠的空間或大眾運輸內有可能會被濃郁的「體味」臭到崩潰。

醫生指出,流汗本身沒有味道,主要是皮膚菌叢惹禍;但中醫認為,體味多與體內脾胃濕熱、肝火旺盛及腎精虧虛有關。他也點名「愛吃5類食物」如燒烤油炸、辛辣甜膩或喝酒抽煙,汗水中的代謝物自然會變多,現在開始減少精緻飲食和重口味還有救。

▼趕走5種體臭味,就從飲食調理開始(點擊下圖看清👇👇👇)

+6

汗液本身沒有味道,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後會產生味道,但不要因此過度清潔皮膚,因為汗臭不是因為太多細菌,而是有太多「不對的細菌」。台灣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汗水主要由水、礦物質、乳酸、尿素4種物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包括鈉(最多)、鉀、鈣、鎂,而身體的汗腺主要又分為小汗腺和頂漿腺。

小汗腺分布全身,包括額頭、手掌、腳掌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部位,終其一生調節體溫,分泌的汗液是水和一些電解質,屬於水樣的汗;頂漿腺則分布腋下、乳頭、會陰部和頭皮,受到「性荷爾蒙」的刺激,青春期之後會分泌特別旺盛,屬於濃稠性的汗,含有更多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質。

值得注意的是,頂漿腺的汗液本身沒有味道,但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後會產生各種味道,也就是俗稱的「體味」或「汗臭味」。

相關文章:【體臭】2類體質人士最易飆汗 防體臭飲食7大宜忌附中醫茶療推介👇👇👇

+9

而台灣中醫師王大元在粉專《元氣中醫師 王大元》則指出,體味與性別、疾病、飲食習慣和流汗多寡有關。他說,人的汗腺分為小汗腺、大汗腺,前者又稱為外分泌腺,負責分泌無色無味的汗水,遍佈全身,能調節體溫及身體代謝。後者又稱頂漿腺,主要分佈於腋下、私密處、肚臍和乳房周圍,這種汗液濃稠混濁,內含角蛋白,容易被皮膚表面的不同細菌所分解,因而產生「屬於你自己」的特殊氣味。

王大元進一步說明,以中醫來看,體味多與3原因有關:

1. 脾胃濕熱:多與不當飲食習慣有關,喜歡吃燒烤油炸、辛辣甜膩或喝酒、抽煙,容易導致脾胃濕熱內盛,汗水內的代謝物也跟著變多。

2. 肝火旺盛:與熬夜過勞、壓力過大或情志因素有關。

3. 腎精虧虛:過了40歲身體逐漸退化,皮脂腺的功能也變得不平衡,四肢末梢出油量減少,但是頭面部和胸前卻大量分泌油脂,脂肪酸被細菌氧化形成一股老人味。

提到流手汗,王大元說明,多汗症有些是因交感神經容易興奮或疾病所致,如甲狀腺亢進、內分泌失調等,造成手腳汗水過度分泌,然而手汗症大多是原發型,從小時候就開始發作,到了青春期尤為明顯。中醫認為,多汗症與心臟、體虛有關,當循環系統與自律神經系統無法協調或體弱而使皮膚腠理不固,汗水容易漏出,使得全身濕答答

相關文章:消暑飲食|越熱越要袪濕 多吃辣吃苦 6招消暑猶勝涼冷氣喝凍飲👇👇👇

+19

吃太補會臭氣熏天?

王大元提醒,若有濃郁體臭味者,請減少精緻飲食和重口味,吃太補反而臭氣熏天;此外,多選擇透氣的棉絲質料衣物,流汗後馬上擦乾,外出時可多帶一件衣服替換;洗澡可使用殺菌或抑菌沐浴產品,但勿過度使用,因皮膚表面同時存在好菌與壞菌,只需改善菌叢種類與數量,而非徹底清除;止汗劑或止臭劑也適量即可,過量容易阻塞毛孔,且過度抑制流汗反而讓體內熱氣無法蒸散。

止汗茶飲:黃耆水

若本身深受多汗症所苦,王大元指出,西醫會以止汗劑、口服藥物、肉毒桿菌注射或交感神經阻斷術等治療;中醫則可服用寧心安神或斂汗滋陰的藥物「玉屏風散、生脈飲、黃耆、龍骨、牡蠣等」,也可針灸或按摩手部的內關、神門和頭頂的百會穴;茶飲可喝一點黃耆水以1兩黃耆加入2升的水煮沸後,轉小火再煮2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對止汗效果也不錯。

他也點名「愛吃5類食物」如燒烤油炸、辛辣甜膩或喝酒抽煙,汗水中的代謝物自然會變多,現在開始減少精緻飲食和重口味還有救。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可吃水果清單曝光!營養師推「這2款」防脹氣、胃潰瘍

【本文獲「中天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中醫來看體味多與什麼原因有關?

台灣中醫師王大元說明,以中醫來看,體味多與3原因有關:1.脾胃濕熱:多與不當飲食習慣有關,喜歡吃燒烤油炸、辛辣甜膩或喝酒......【詳情請看】。

小汗腺有什麼功用?

小汗腺分布全身,包括額頭、手掌、腳掌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部位,終其一生調節體溫,分泌的汗液是水和一些電解質,屬於水樣的汗......【詳情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