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灘成人工沙灘 「灘主」五年後重遇管海馬 捍衛僅餘生物樂園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曾錄得逾400種海洋物種的大埔龍尾泥灘,民間十年捍衛戰守不住這片生物樂園,經逾兩年搬沙填海工程,人工泳灘雛型漸成。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政府爭取今年泳季完成泳灘及大樓的建造工程,工程外亦是一片鬧哄哄,不少人帶齊工具掘蜆、蠔等,潮退時成另一片「工地」。
人稱「灘主」的關祝文,為這片泥灘投放十多年光陰進行生態調查,重遊舊地時遇上5年不見的易危物種BB管海馬,興奮得一再回望這個熟悉面孔,但心裏盡是憂心,希望工程及早完結、市民不要趕盡殺絕,還僅餘泥灘上的生物一點喘息空間。
記者:勞敏儀 攝影:余俊亮、鄭子峰、楊凱力、洪業銘

龍尾灘系列報道

龍尾灘成人工沙灘 「灘主」五年後重遇管海馬 捍衛僅餘生物樂園

龍尾灘變「港版墾丁」?居民常陷塞車之苦 憂泳灘開放增區內負荷

+10

抗爭十多年終於動工 因疫情延誤

15年前的施政報告,已把龍尾人工沙灘列為25項優先工程項目,環評報告指該處只有23種生物,生態價值低。其後十數名保育者組成的「龍尾戰隊」,發現這個小泥灘竟藏有逾400種生物,當中包括管海馬、海龍、斑砂海星和海牛等。與政府角力多年,甚至提出司法覆核,還是無阻改建成200米長沙灘的事實,與附近村落只有一條馬路之遙。

土木工程拓展署在2018年初正式展開工程,預計去年上半年完工,但時間表一再延遲,至近日回覆指現正進行泳灘建造的填沙工程及鋪設停車場路面工程;泳灘大樓工程的上蓋結構已大致完成,正進行內部裝修及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惟工程進度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建築材料供應及其他方面亦出現延誤。

龍尾泳灘正進行填沙工程及鋪設停車場路面工程,泳灘大樓工程的上蓋結構大致完成,正進行內部裝修及機電設備安裝工程。(余俊亮攝)

市民亂掘海灘 帶走海膽海星

工程遲遲未完,疫情下又帶來另一班「不速之客」,在工程外的龍尾灘不少市民帶膠桶及鐵鏟掘蜆,附近士多也有工具出售。即使是附近居民也來找食材,也不擔心食安問題,「食完唔會肚痛、洗乾淨就可以啦,你出去買都唔知乾唔乾淨」、「好食過街市嗰啲」,更有人帶走海膽、海星等,笑言「帶返去玩下」。

在龍尾灘工程範圍外,關祝文首次遇上管海馬,成近年生態調查一個喜訊。(余俊亮攝)

5年後  重遇管海馬

關祝文心裏不是滋味,別人趁潮退時把握掘蜆的最佳時機,他默默帶著相機,在遠離人群的混濁水中尋找熟悉的面孔,膠桶蓋上的海葵、幾乎藏身在沙下的斑砂海星,若非灘主引導,通通擦身而過,「鐘意咗就好難返轉頭,喺呢度尋寶好似個mission,永遠唔會完」。正與記者討論水中鐵籠之際,他突發現鐵絲上有一隻身長不足3厘米的管海馬幼體,早在2009年也是他最先發現這片泥灘上有管海馬出沒,但上一次見面已是5年前、在現有工程範圍內,忍不住一再彎腰回望及拍照記錄,心情亦喜亦悲。「永遠夏天係我最大恐懼」,他擔心珍貴生物即使沒有被察覺及帶走,也會在人類在不為意下趕絕,「我要將要求一層層降低,無咗個主要繁殖場,希望快啲完工、遊客去另一邊玩,畀返個空間佢哋」。

多年前因好奇心與龍尾灘結緣,見盡其盛衰變遷,大片天然泥灘將成人工泳灘,只能繼續守護工程外的小小生境,兩年間水質大不如前,不少物種或已搬家,對上一次見到蝦虎魚是前年夏天,剩下多是頑強物種,如甲殼類、海蟹、海星、海膽等,估計該處剩餘物種只有龍尾灘全盛時期的兩成,但人類的貪婪再向他們「開刀」,只能掙扎求存。

+1

關祝文嘆息「見到得意就想擁有本性,都幾自然」,有人用水樽捉起魚蝦蟹帶走,或放在路邊任由自生自滅、把海膽丟上岸,或是將海星帶走煲湯,「一係玩,一係覺得可以食,似乎對中國人嚟講,免費又食得就唔好浪費,就算明知水污糟都無有怕,好難改變」。學習與身邊小生物共處是重要一課,他只能以勸導及身教令他們明白重要性。

自嘲是「蟻民」的他,靠影像記錄,告訴別人這裡曾有一個龍尾灘,待泳灘建成後,還要再監察剩下多少物種,繼續當這裡的守護者,「呢個係我畀佢嘅承諾,亦係向自己負責。如果無感情,好難繼續做落去」。

潮退時較易遇上飛白楓海星,記者視察期間發現有市民把海星帶走。(余俊亮攝)

被遷移管海馬消失於汀角東

政府當年提出「汀角+」(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將龍尾與汀角SSSI之間的汀角東納入補育計劃以作補償,並搬遷受影響的海洋生物到汀角東,當中為兩隻雌性管海馬套上印有編號的頸環。

土木工程拓展署承認,在監察過程中魚類專家沒有發現被搬遷的兩隻管海馬,考慮到汀角東是一個開放的自然環境,管海馬或已離開汀角東水域。發言人指出,有否發現被搬遷的管海馬不是考慮搬遷成功的唯一因素,魚類專家曾多次發現其他健康的管海馬,亦無發現任何受傷或身亡的管海馬,故專家認為監察結果反映汀角東水域適宜管海馬居住,亦證實搬遷管海馬到汀角東水域是一個可行計劃。發言人又指,鎖定五種目標海洋生物(則蝦虎魚、魨魚、海星、海膽及海參),透過量度搬遷後的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種類及其數量,與其在搬遷前的基線情況比較,認為汀角東的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保持穩定。

署方又指,「汀角+」目標是加強汀角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及汀角東的生態保育工作;提高公眾對沿海生態價值的認識;及檢視該地區的教育價值。翻查過去兩年漁護署舉辦「汀角+」活動,曾舉辦汀角生態共賞日、海岸清潔活動、汀角+大使計劃,還有攤位遊戲、工作坊及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展等。

假日期間,不少人在龍尾灘工程範圍外觀賞生物,甚至掘蜆帶走。(余俊亮攝)

「 影響範圍太廣,根本無辦法有一個完整補償。(政府)搬完就done喇,確實汀角有幾多物種,無人知道」,關祝文認為若搬遷的地方沒有同類,基本上是九死一生,對原生物種也構成壓力,唯一慶幸是汀角東環境相對安全,受工程污染影響較少,只期望被搬家的管海馬獲天憐。

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李少文同樣認為,汀角東有什麼物種、數量有多少也不知道,把生物遷移後無法辨別是原生還是移居,根本無法評估成效;若以開放自然環境及該處有健康管海馬為由,掩飾無法找回被搬遷的管海馬事實,認為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也失去環評精神。對於 「汀角+」的補償,他也只能一笑置之。

龍尾灘泳灘工程時間表

2005年 施政報告把龍尾人工沙灘列為25項優先工程項目之一
2007年 政府正式提出把龍尾改建人工沙灘,環評指該處只有23種生物,生態價值低
2008年 環評公司被環諮會要求重做生態調查,補充記錄138種生物,堅持生態價值低,環諮會接納及發出環境許可證
2009年 龍尾灘首次發現有「易危」物種管海馬
2012年 財委會通過2億820萬元撥款,政府提出「汀角+」;守護龍尾大聯盟組成,在龍尾發現逾360種海岸生物
2013至17年 大聯盟多次提出司法覆核,希望推翻環評許可證及工程,但原審及上訴均被判敗訴
2017年 土木工程拓展署在興建人工沙灘前進行「生物搬遷」,包括為兩隻管海馬套上印有編號頸環,遷往約1 公里以外的汀角東水域
2018年 人工泳灘工程展開
2020年 爭取今年泳季完成泳灘及大樓建造工程

資料來源:《香港01》記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