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訪華|拒做「歐洲病夫」 德國冀借中國汽車市場挽經濟?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15日轉抵上海,繼續其一連三天的訪華行程,分析指上海作為德國製造業在華布局的中心,是次行程突顯兩國綠色技術合作潛力。

就在這位德國總理訪華之際,西門子集團財務總監表示,德企將很難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當地製造商或需數十年才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番話不僅反映了德企最近面對一些挑戰,還多少揭示了這個歐洲大國近年的經濟困境,背後透露了是次訪華行程的一些重要性。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IW)本月初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三分一的德國企業對今年國內經濟持懷疑態度。鑑於地緣政治問題、全球經濟疲軟以及利率因素,對全國企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造成壓力,他們對前景的看法消極,並預計今年的產量將有所下降。上月,德國多家主要經濟機構警告,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將於今、明兩年分別增長0.1%和1.4%。世界銀行(World Bank)則指,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嚴重依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今年將放緩至 2.4%。

不過,生產預期方面存在地區差異,德國東南部的薩克森州(Sachsen)和圖林根州(Freistaat Thüringen),預期生產增加和減少的企業比例大致相同;而東部的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Mecklenburg-Vorpommern)、勃蘭登堡(Brandenburg)、薩克森-安哈爾特(Sachsen-Anhalt)和柏林地區最為悲觀。這些地區約有 48% 的企業預計今年的產量會下降,而 17% 的企業預計產量會增加。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 於中國上海同濟大學與學生一起參加活動,圖攝於4月15日。(Reuters)

上述的調查還顯示,德國服務業是唯一樂觀的行業,約 34% 的服務業企業預計將創造就業崗位並增加投資。而工業、建築業的前景尤其暗淡,39% 的企業認為目前的業績較一年前差,只有 18% 的企業認為業績有所改善。這是自去年秋季調查以來,對 2024 年的預期再次略有下降。

值得關注的是,近四成的工業企業認為他們將裁員並縮減投資。德國經濟研究所經濟專家Michael Grömling表示:「這意味着德國的工業基礎正日益崩潰,我們陷入投資危機的時間已經太長了,政治家們亟需解決這一問題。」

恐再成「歐洲病夫」:俄烏戰爭重創德國工業…

近年,德國經濟陷入困難時刻,主要和俄烏戰爭不無關係。在戰事開始後,這嚴重切斷了德國廉價且重要的天然氣供應,也讓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發現自己成為地區經濟引擎中的主要落後者。其中,作為昔日經濟強國驅動力的能源密集型工業一直萎靡不振,已成為該國的一大考驗。

俄烏戰事對德國經濟帶來嚴重的影響,圖為3月15日烏克蘭巴克穆特鎮附近,烏克蘭軍人在前線向俄羅斯軍隊發射 120 毫米迫擊砲。(Reuters)

有德國可再生能源企業老闆認為,以往過度依賴俄羅斯可能是一個讓國家永遠後悔的錯誤,因為能源危機的後果將永久性地損害當地工業。德國最大公共事業公司之一的萊因集團(RWE AG)行政總裁Markus Krebber解釋:「由於德國依賴液化天然氣進口,故當地的天然氣價格在結構上高於歐洲其他國家。」

在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德國 55% 的天然氣供應都來自俄羅斯。俄羅斯還是其主要的石油和煤炭進口來源國。雖然目前德國已經成功擺脫了對俄羅斯天然氣的大部分依賴,據德國能源監管機構表示,去年該國的天然氣進口量預計減少 32.6%,主要原因是切斷了俄羅斯的供應。然而,德國的能源供應仍然高度依賴其他國家,這給陷入困境的德國經濟帶來了成本價格問題,尤其對當地工業的影響最為明顯,且很可能是長期性的。

自去年經濟萎縮 0.3% 之後,德國正處於技術性衰退的邊緣。德國政府將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測的目標由 1.3% 下調至 0.2%,反映前景黯淡。此外,德國建築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 2022 年初以來一直在下降,製造業亦由2023 年年中開始下滑。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Cyrus de la Rubia說:「更糟糕的是,經濟下滑的範圍非常廣泛,既包括資本貨物,還包括中間產品和消費品。」

德國過去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現在看來可能是個大錯,圖為2022年9月30日德國穆克蘭港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未使用的管道。(Reuters)

這個情況引發了關於德國是否可以再次被視為「歐洲病夫」的爭論,德國曾於 上世紀 90 年代至千禧年初因國內經濟問題而經常被貼上這個標籤。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的最新排名,德國在發達經濟體中的地位一直在下降。由2022 年的第15位下降至去年的22位,排名中考慮的所有維度更出現惡化,包括經濟表現、商業效率、政府效率和基礎設施等多方面。

證德國際地位,也為大選盤算?

事實上,距離下一次全國大選僅有一年多的時間,朔爾茨已經沒有時間創造奇跡,以扭轉其政府在德國民眾心目中的災難性地位。有分析認為,這次為期三日的訪華行程,是他自2021年底上任以來時間最長、最重要的一次出訪。對於這位支持率屢創新低、聯盟內部紛爭不斷的總理來說,這次出訪不僅是一次證明自己國際地位的機會,也是一次向選民展示自己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利益、德國企業的良機。

雖然德國面臨着廣泛的增長挑戰,不論是從技術工人長期短缺到監管過度等,但在部份經濟學家看來,最嚴重的問題是企業和消費者的消極情緒。德國著名經濟智庫伊福研究所(Ifo Institute)的經濟學家Timo Wollmerhäuser表示:「德國經濟仿佛陷入了癱瘓,情緒低落,不安全感高漲。」

德國近四成的工業企業認為他們將裁員並縮減投資,朔爾茨希望是次訪華至少可確保德企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前景。(Reuters)

縱然德國近期有聲音指出,德國應該採取行動從中國撤出;當地最近的一項研究也顯示,雖然與中國「脫勾」將使德國經濟收縮約 5%,惟與2008 年金融危機或新冠疫情後經歷的衰退分別不大,其影響「將是殘酷的,而非致命」。這一趨勢尤其在對中國持批評態度的綠黨最為明顯。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主席Moritz Schularick說:「我國有足夠的復原力來應對這種極端情況」。

然而,所謂知易行難。有分析認為,在地緣政治摩擦日增、世界多國採取產業政策扭曲和限制貿易以保護本土產業的背景下,德國當前最重要的策略是著重多元化、借錢投資,以及吸引海外投資,押注歐洲創新。與華脫勾似乎與這個國家戰略背道而馳。

更重要的是,在德國經濟已經陷入困境的時候,朔爾茨根本無法承受國家與中國的商業聯繫受到進一步的削弱。從現時的情況來看,朔爾茨希望藉今次訪華,希望在美國和歐盟威脅要在補貼糾紛中打擊中國電池、電動車等商品的微妙時刻鞏固兩國關係,確保德企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前景。畢竟隨着德國經濟的低迷,德國企業迫切需要更公平地進入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