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非、英國、巴西:變種病毒從哪裏來?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面對來勢洶洶的變種(variant)病毒,印度這一波疫情海嘯為世界敲響了警鐘。即便疫情回落、生活似乎漸漸回復正常,但在疫苗接種尚不全面、病毒不停變異之時,香港巿民及政府都絕不能放鬆戒備。認識變種、了解變種肆虐之下的防疫成為重中之重。

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會自然發生變異。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冠病毒每一個月大概會出現一至兩處隨機、微小的複製失誤—這些失誤即為突變(或稱變異,mutation)。至今為止,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上萬種突變,但絕大多數突變對病毒的影響都不大。只有當病毒累積到一定量才足以改變病毒的傳播方式、效率和致病性的突變:如能加強病毒與人體細胞結合力的N501Y突變、能幫助病毒避開一些抗體攻擊的E484K突變等。如此便產生與原來的毒株截然不同的傳播效果,形成獨特變種。

為本港進行新冠病毒基因排序的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博士指出,愈來愈多科學證據證實,病毒變異更易在免疫系統較弱人士或炎症病人身上產生。他指正常情況下,「病毒進入人體內、發病後的第八天,(身體的)免疫系統已可以開始搞定病毒」,但這不代表患者會在八天後痊癒,因為病毒引發的各個器官過敏反應仍可能持續。

蕭傑恒博士指出,病毒在免疫系統較弱人士身上較易產生突變。(黃舒慧攝)

他指出,在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身上,病毒可存活180天之久,在體內長時間隨機突變、對人體的適應能力也愈來愈強,「可能莫名其妙就出現一個N501Y突變,或者出現一個E484K突變。」如此一來,便產生適應性更強的新變種。

你需要知道的變種病毒

目前,世界衞生組織將三個傳播力明顯更高的變種列為關切變種(Variant of concern,VOC):包括南非變種B.1.351,去年9月首次在英國被發現的變種B.1.1.7,以及巴西變種P.1。蕭傑恒介紹,南非變種擁有能夠削弱抗體免疫力的E484K突變,研究表明該突變可以幫助病毒突破有感染史患者的抗體及疫苗的保護;此外,N501Y突變令變種傳播力比一般病毒高出50%。後期追查樣本發現,該變種最早在10月初出現,至今已傳播至83個國家,當中在歐美傳播尤為廣泛。

不過,全球來看,傳播最廣的仍是去年9月首度發現的英國B.1.1.7變種—已有121個國家檢測出該毒株,且成為美國、德國、瑞典等多國的主流毒株。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瓦蘭斯(Patrick Vallance)指其傳播效率比原有病毒高出70%。另外, 一項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研究發現,該變種的致死率提高了64%。N501Y突變以外,該變種還有P681H突變,可以使被感染細胞更高效地生成棘狀蛋白。蕭傑恒提醒,英國變種B.1.1.7最近也被發現出現E484K突變,因此也可能變得像南非變種一樣能弱化抗體免疫能力。

作為南非變種的近親,巴西變種P.1在去年11月的樣本中檢測出擁有N501Y和E484K兩個相同突變,至今已傳播至41個國家,其在歐美等國,尤其是亞洲國家之間傳播範圍相對較小。關於該變種對疫苗影響的科學證據仍然有限,但牛津大學科學家上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尚未經同行審查)顯示,其突破免疫反應(包括疫苗及自然抗體)的能力比南非變種弱得多。此外,另有兩個來自美國的變種值得注意。B1.526紐約變種及CAL.20加州變種均顯示出較高的傳播力,在當地成為主要毒株。

目前在印度肆虐的變種B.1.617估計具有更高傳播力及逃避抗體能力,世衛至本周正式宣布把該變種列入全球關注變種名單。蕭傑恒指出,印度變種所擁有的E484Q突變與E484K位置相同,電腦分析預估兩者的功能亦相似。而另一突變L452R所處的位置恰恰是人體內抗體攻擊病毒的位置,「如果在這裏出現突變,情況就像E484Q一樣,讓中和抗體無法有效地與病毒結合,使病毒可以逃脫。」兩種突變加在一起,對疫苗的保護性可能是雙重打擊。

新冠肺炎變種病毒入侵香港,多個屋苑住戶要被送往檢疫中心接受強制隔離,圖為竹篙灣檢疫中心。(資料圖片/廖雁雄攝)

有關印度變種的危險性仍有待更多科學證據揭曉,但明確的是,變種B.1.617並非印度井噴式第二波疫情的唯一因素。該變種雖然在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施特邦(Maharashtra)迅速增長至確診個案的六成,但在新德里,英國變種B.117才是傳播最快的毒株,僅在3月下旬就幾乎增長一倍。

美國密歇根大學流行病學和全球公共衞生印裔教授穆克爾吉(Bhramar Mukherjee)博士及其「印度新冠疫情」(COV-IND-19)研究小組則指,第二波疫情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導致的—「過去感染的免疫力減弱;為準備選舉而舉行的大規模集會;宗教集會和節日慶祝活動;以及學校、餐館、商場重新開放等。此外,最初幾波的抗疫措施取得成功後,人們放鬆了抗疫行為和公共衞生保護措施,譬如戴口罩的人少了,謹慎的、容易得病的人也開始冒着他們以前不冒的風險。」

註:本文與變種病毒傳播範圍相關數據,均來自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聯合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多家知名高校據GISAID整合的全球新冠病毒譜系數據庫PANGO。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6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10日)《印度疫情海嘯式爆發 如何應對變種病毒?》。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信息革命」席捲全球 香港怎樣推動「數碼經濟」?

把自身無知公諸於世 不可思議的香港公務員

港府公然懶政 中央不會坐視丁權漏洞不理

愈夜愈美麗 廣州音樂酒吧四十載變奏

印度醫院與火葬場內 輪候中的生者與逝者

移民小故事 年近半百離鄉背井 港廚:不知是苦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