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之聲》:武漢「發哨人」後 又一次中國民意自發的輿情事件

撰文:林犀
出版:更新:

4月22日晚間,許多內地民眾在朋友圈,都看到了一則被瘋狂轉發的視頻「四月之聲」。影片內容並沒有太多「爆點」,甚至可以稱得上平凡:它從上海3月15日召開防疫發布會開始,有運送物資的物流人員的抱怨、有抱怨防疫亂象的上海人民、有着急打120的上海人民……這個影片太超出尺度嗎?需要知道,在此次上海疫情中,類似的文章與影片,太多太多了。

而後微信視頻號禁止了這篇文章,這是將此事上升為「輿情事件」的開始。有民眾開始將原本的橫式影片豎着放,有民眾將影片內的旁白轉成不可以刪除的音頻格式分享⋯⋯就算不在上海、也不太想關注時事的人們,許多都開始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一則視頻?」

四月之聲影片在內地全網封禁。(截圖自影片)

到了4月23日上午,朋友圈中各種轉發「四月之聲」的影片有些被刪除、有些「僥倖存活」。甚至許多人開始轉發中國官員在2021年一場記者會中表示的,「中國有14億人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腦袋、自己的思想,每個人也都有在網上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權利。」

上一次這種不分城市、只是基於對於受苦百姓的共情之網路輿情事件,還是在2020年之時。

2020年一篇文章《發哨子的人》刷屏朋友圈,在被刪除之後,短時間內微信公眾號上先後出現了日文、英文、繁體字、火星文等多種形式,甚至出現了摩斯密碼版等等。

2020年《發哨子的人》在內地網絡廣傳。(微信截圖)

已經退休的大陸《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四月之聲」爆火並被刪除後發文表示,上海人有怨氣、需要有釋放的渠道;全國其他地方的人也有焦慮,需要釋放出來。刪帖不能極化,網絡管理要維持社會秩序、也要給民眾留下表達意見的空間。

如果拿「四月之聲」與《發哨子的人》相比,會發現兩者雖然很類似,但還是有不同。此次民眾雖然情緒高昂,但並未高漲到像《發哨子的人》當時那樣的程度。畢竟2020年那時疫情更不明朗、也沒有疫苗,人們懷念李文亮醫生,甚至將矛頭對準中央政府。

並且,此次「四月之聲」的引爆,原先還是停留在對上海防疫亂象之質疑,直到各種刪帖,才又更激化情緒「為什麼不讓老百姓說話」。這與2020年那時有着差異。兩年前確實許多民眾將矛頭對準中央,但經過這兩年中國的防疫成績,今日民間輿論分成好幾派,不在上海的民眾許多認為「這是上海前期防疫沒做好,其他地方並沒有這樣」。

刪除視頻,無疑是添上一大把柴火。

上海疫情爆發至今,有許多疲憊的基層醫護人員,民間也充滿對亂象的不滿。(AP)

為什麼刪帖、是誰刪帖?就算是從事相關工作的人,也只能說「這很複雜」。是當地政府要刪、是各網路企業「尺度標準」不同、還是哪個網路政府部門的指示?這些都有可能。

而為什麼刪,也並沒有單一標準。有些時候尺度大的文章,反而意外被保留了;有些時候一則感覺「並不超過」的視頻,當被廣為傳發,就可能被刪除。刪、民眾轉;刪、民眾推出新版本,這是長久的輿情博弈。

這種情況平時老百姓能接受(或是習慣),但在特定時候,這種「你刪我轉」也會將問題上升到新的層次。

網路的管理,輿情的變化,都是一個動態過程,會隨着時間演變、當時情勢不同,而有不同現象。這是大陸政府長久的功課。但不能忘記,民眾最在意的,始終是那些被刪除的視頻、文章中,所反映的問題,到底能不能讓政府反思、並總結問題?

問題,能不能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