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聚賢|木雕文物復修體驗班:學習「修舊如舊」的工匠精神

撰文: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
出版:更新:

文:九龍三育中學梁詠梅校長
九龍三育中學舉辦「木雕文物復修體驗班」,首次將文物修復引入校園,並特邀文物復修專家彭惠玲女士親自指導,同類工作坊鮮有在中學舉辦。學生們認識到傳統木雕的藝術及修復技巧,更親身體驗了「修舊如舊」的文物修復原則,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提供)

專家親授,讓文物保育更貼近年輕一代

談及首次在中學推廣文物保育,彭女士表示:「我們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文物來讓他們嘗試,如果只是重複單調的任務,他們會很易感覺乏味而缺乏參與動機。以今次四幅清末民初木雕縷空金漆屏風為例,我們特意挑選一些較具趣味性的修復工序,例如為文物除塵及貼金箔,這些工序看似簡單,卻具挑戰性,能讓學生參與。」

當被問及為何貼金箔特別吸引學生時,負責老師笑言:「因為學生看到金箔時,會驚嘆『嘩!金啊!』,這樣他們便會躍躍欲試。」對此,彭惠玲女士深表認同:「對!這正是讓他們投入的一個好方法。」

由於文物復修是專門學問,學生沒法在短時間內領略,為了顧及中學生能力,這次體驗班特意精簡了一些步驟,讓學生能夠更容易掌握並體驗文物修復的樂趣。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提供)

從清潔除塵到貼金箔 學生感受工藝挑戰

回顧第一節的文物復修體驗班中,學生需要學習如何運用不同的工具,比如海綿、棉花棒、小型毛掃和微型吸塵機,逐寸清理文物上的積塵。參加過的學生表示,由於藏在文物縫隙裡的灰塵特別難處理,「我們需要非常細心,一點一點地吸走縫隙間的塵埃,感覺像是在為文物『洗澡』。」

第二節文物復修班中,學生需要小心翼翼地為文物局部補貼金箔。參與的學生提出一個大挑戰,是因為金箔很輕身,「貼的時候要避免風吹,然後要用工具協助,確保金箔妥善地貼在修補的位置。這項工序相當考驗我的耐性。」

彭惠玲女士表示,文物復修工序雖然繁瑣,但能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文物修復的細緻與專業。「我們特意精簡了部分複雜步驟,挑選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工序,比如貼金箔,因為它既有趣又能讓學生得到成就感。」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提供)

文物修復不僅是技術,更是文化傳承

由於木屏風有一定的歷史,在修復過程中有不少細節需要特別注意。彭惠玲女士表示:「這次挑選的木屏風整體狀況良好,但部分位置較為脆弱,因此我們會避開這些部位,選擇較穩固的部分供學生清潔及貼金,確保修復過程的安全與完整性。」

此次體驗班讓學生不僅能夠親手修復文物,更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嚴謹與細緻,以往學生只能透過書本或圖片認識文物,如今卻能親身參與修復過程,這樣的經歷彌足珍貴。修復好的四面屏風亦會長期在校園中展示。文物修復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文化傳承。通過這樣的體驗,學生們能夠提前接觸並了解這項專業工作,認識到對文物保育產生興趣和尊重,感受歷史的溫度,相信同學日後在博物館看傳統大雕展品時,一定有另一番感受。

作者:九龍三育中學梁詠梅校長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簡介: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直資議會)由全港的直資中小學組成,議會以協助直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體系為目標,讓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時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選擇。


你可能感興趣